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探寻“湖广填四川”奥秘,寻找广安人的祖籍地,踏上寻根问祖之旅(四)
  •                                         历史悠久的麻城——寻根问祖之路纪实(四)

           历时10多天的寻根问祖工作结束时,考察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认为此次考察超出了预期的目的,对编修第二轮志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多年来在我心中魂牵梦绕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何原因移民,以及移民的历史意义等方面找到了答案。

          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

          长期的大规模战争。据史料记载,在明未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很大的浩劫,大规模和长期的战争发生在这一地域。最先是明末张献忠起事,第二次入蜀后在阆中建立了大西政权。接着是清军地方武装的围剿,张献忠反围剿的拉锯战。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以及南明将领内部之间的相互争夺撕杀。还有吴三桂反清后,其叛军与清军的拉据战,又称“三藩之乱”。地处川中和南充、西充等川北地区又是战争最为激烈的地方。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余年,四川特别是川东北人民遭受了一次次的屠杀。尤其是“张献忠入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悲痛历史,代代传至今日。

          严重的瘟疫与灾害。在大规模和长期的战争中,尸横遍地,长期得不到掩埋,瘟疫随战乱接踵而来,又造成病死很多人。接踵而至是旱灾。顺治初年,大旱、大饥、大疫席卷大半个四川,川北的苍溪、达县等,“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我们考证广安县治地遗址时,明末清初,顺治四年(1647),广安县治地设在今蒲莲乡来苏村高山上的来苏寨。顺治八年(1651)又迁至今肖溪镇的竹山寨中,这可能是出于当时的虎灾、瘟疫和安全等原故吧。

          急剧的人口锐减。明末清初由于四川人口锐减,出现了有可耕之地而无耕地之民的情况,这在官方志书都有记载。康熙初年,由广元入蜀赴任的巡抚张德地,在川境内行数十里,绝无烟上爨(cuan)。他由顺庆(今南充)、重庆达泸州,沿着嘉陵江,经武胜、合川,“舟行数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无麓……”。到了成都“举城尽为瓦砾,藩司公署久已鞠为茂草矣”。成都已无法驻守清廷官员,只好移往保宁(今阆中市)。据记载南充县城在康熙中期城内无人。“林木成拱,野草蔽地,虎豹昼出,阗无人居”。在明朝万历年间四川人口高达310多万人,元代经战乱大减只剩70多万人,再经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瘟疫等灾害,全川仅剩人口60万左右,是有史以来四川历史上人口最低记录。辐员辽阔的四川,成了“土满人稀、地圹人稀”的状况,这就形成了客观上需要采取移民四川的举措。

          政治的原因移民。李自成、张献忠的明末农民起义,覆灭了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这对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是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教训。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他们时刻牢记大明王朝覆亡的教训,常对其臣属曰:“覆辙在前,后人炯鉴”。坚持“国治,首先安民”的治蜀政策。同时,考虑到清政府对西南边陲和民族区域的统治,从地域上、政治上、经济和军事上,四川这个地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以上四个方面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这在中国移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其意义也是非常远大的。

         “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大发展。

        “湖广填四川”清代前期持续100多年的空前规模的大移民运动,对四川影响深远。在政治上,大清朝刚刚建立,为了统一全国,稳定四川,实行修身养息的政策,得到民众拥护。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四川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继而为清朝的政治统治奠定了基础。

          与之相伴的地方势力凸现出来,随着落业较为稳固后,各地以省、地籍和族姓为标志的祠堂、会馆应运而生,最有名的有重庆“八省会馆”、成都龙泉驿的“客家会馆”。广安境内岳池县城的“七大会馆”很有名气。据岳池史料记载福建会馆(今岳池师范学校附小)、江西会馆(今供销合作社)、湖广会馆(今工商局宿舍和居民商住楼)、广东会馆(今岳池中学内)、陕西会馆(今房地产交易所)、黄州会馆(今公安局职工宿舍)、永州会馆(今人武部办公地),均为移民筹资所建。分布全省各地的会馆、家庙、宗祠等是有影响的地方势力。同时,它又与各种帮会相联,形成了不同地域和方式的政治联盟,左右着基层政权和民间势力。

           在人口上增长速度加快,人口素质优化。通过移民入川人口达100万之众,这是四川人口出生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不同省籍的移民之间、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通婚,又促进了人口素质的优化。

          在经济上,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赋税上入川人开垦水田旱地,前几年不征赋。同时,由于大移民,给四川注入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等原因,有力地推进了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时四川还处于农耕时代,以农业为主,移民入川时,开始虽然是强制性“奉旨入川”,但后来居民自觉入川时,将自己种养殖的良种农具等带入四川。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也随之带来。我家乡生长的一些竹、木品种和传统工艺等,听老人讲是先辈陈氏老太婆从麻城孝感带来的。雍正年间鼓励有技术的老农入川教授,给于衣食,有成效者给予封官。史料记载,湖北黄州人李映莲,博学多才,初入蜀时寓居广安州花桥授课,“士多从学”,因教学有方,远近闻名。原籍湖南祁阳的熊懋功,在岳池县“设馆授生徒,信从者众。”

          在各地移民落业相对稳定后,历史上最早的邮政业初现。麻城地志办搜集整理有名的“麻乡约”记载,开始是推荐讲信誉的人,带着大家给麻城老家送的物品托守信用之人带去看望,然后又把原籍的信息、物品等带回四川。现存的不少家谱大都是通过“麻乡约”的传递方式抄录而来,因抄录遗漏、不齐不全等原因,导致了很多族谱字辈的混乱,无法考证统一。然而这种“麻乡约”往返送物渐渐成为专门的行业,反映出了具有信息、文化、物流等商品经济特征的时代产物,为加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文化社会方面,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大交融。空前的大移民,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随着年代的增长,与四川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逐渐交融。川剧五种声腔的形成是移民文化交流融合之典型。如四川第一大方言的形成,受湖北话影响最大。我们在麻城原孝感乡辖区的村组走访了解,更加证实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融汇。

          长达100多年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促进了当时四川各地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发展。诠译这一漫长的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对我们现在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将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载入历史史册。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