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祖先
  •        在《礼记·祭统》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最重要的、最急迫的就是“礼”了,而“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宾礼五种。而在五种“礼”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

           祭礼为什么重要呢?我们把它概括一下,祭礼是教育之本,文化之根,可以为解决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问题提供方法。很多人都在感叹说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世风日下的表现就是人不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而且人还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就是靠恢复“礼乐文化”,恢复“祭礼”能够解决。我们看祭礼在《大戴礼记》中告诉我们人要不忘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先祖是我们人类的根本,而君师是治理的根本。

    祭祖的意义 

    祭祖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民风来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曾子说,如果我们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也就是祭祀父母祖先,民风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呢?他们这样解释:什么是“追远”呢?“追远”,就是祭尽其敬,就是在祭祀父母祖先的时候,要特别地有诚敬之心。怎么样表现出自己的诚敬之心呢?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必须按照“礼乐”的要求,而且按照一定的时节来追念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一定是毕诚毕敬的态度。在《祭统》上也说,“祭礼”,并不是从外在地强加给我们人的东西,“祭礼”产生的时候,并不是给我们的一种外在的仪式、外在的表现,外在于我们的。“自中生出于心也。”是我们从内心里感受到要对父母祖先来追念祭祀,所以才“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只有那个贤德的人,有道德学问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祭祀的意义。所以我们看,这个祭祀的深意,对民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亲身参与祭祀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祭礼的教化意义。

           第二个意义,在祭祀的时候要昭述祖德,传承家风。祭祀,是一种机会的教育。特别是在祭祀的时候,我们把列祖列宗良好的德行风范,他们对国家的付出、贡献都讲述出来,后代子孙听到之后,立刻提起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说:“作为这样的先祖的后代,我一定要努力做好,传承良好的家风,不要让我的祖先因为我而蒙羞。”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这个“四知堂”就是来自于东汉的杨震。杨震在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了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过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要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振就拒不接受。王密以为杨震是怕这一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说:“这一件事,是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杨震怎么回答的呢?杨震说:“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结果,因为他这种德行,他一贫如洗,最后到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家产留给儿孙。他的一些同事看了就劝他,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你的后代子孙打算一下,给他们留一点财产呀。”杨震怎么说的呢?他说:“我留给我的儿孙最好的财富,就是他们是一个廉洁官员的后代。”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们家连续四世,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历史上称他们“四世三公”。这个“三公”就是皇帝的老师,那要选全国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担当。他们家连续四世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可以说是德行传承了很久远。而且不止如此,在前几年的时候,杨家的后人到了缅甸,重建“四知堂”,为了是容纳更多的后代子孙来祭祀祖先。我们想一想,杨家的这种家风,不仅仅是影响了杨家将近两千多年,每一个杨家的人,从这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都会想到我的祖先不收“四知财”,我作为一个官员,应该廉洁有守,不能够给我的祖先抹黑。

           第三、我们祭祖,特别是今天祭祀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很多人说你学传统文化,学了这么长时间了,传统文化到底讲什么呀?你怎么回答呀?中国文化讲“道”,他也听不懂;中华文化讲“德”,“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他还是听不懂;中华文化讲“仁”,似乎有点明白,但还是不太懂;那你告诉他,你说中国精神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有的这些精神都是从一个源头出来的。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要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品质。要能够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我们把这十二个字都能够落实,请问我们社会还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呢?祭礼应该怎么样进行“祭礼”应该怎么样进行呢?一年要进行多少次呢?这个在《礼记·祭义》中也有表述,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这个“祭礼”,不能搞得太频繁。比如说每个月都搞一次,这样的话,就让人感觉到厌烦,因为大家都忙于工作,忙于生计,还要去参加“祭礼”,要准备这准备那,他会觉得很烦。“烦则不敬”,如果不耐烦的心一生起,就没有礼敬之心了,这个“祭礼”的效果也就起不到了。“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这个祭祀呢,也不能够搞得太粗疏,就是太不频繁,如果搞得太粗疏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忘记了祖先父母的恩德,忘记了祖先父母的恩德,这个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就提不起来了。就像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样,偶尔去听上一个传统文化的论坛,上一上传统文化的讲座,就像去加油一样,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又给激发出来了。但是如果你天天都去参加论坛,要放下工作,放下平常的日常生活,打乱我们生活节奏,就会感觉到很厌烦了。但是如果一年也不去参加一次学习,久而久之,这种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就疏忽了,又和社会大众同流合污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祭祀祭祀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祭祀呢?

          《论语》上说,就像孔老夫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们的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台上供着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特别是那些对我们的民族发展有特别贡献的先祖,我们在祭祖的时候,就像祖宗在面前一样;祭祀神明的时候,也像神明就在面前一样。什么是神明呢?中国古人认为,人死了之后,他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特别贡献的人,那我们就要纪念他、怀念他,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比如说我们到杭州,看到有岳王庙,纪念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你看到这个岳王像,就想起向他学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所以这个祭祀,都是提起人们的一种知恩报恩的意识,都是一种教育的含义。祭祀应该做的准备工作在祭祀的时候,祭祀之前,祭祀之时应该怎么做呢?在祭祀之前就要进行斋戒,对内要调摄内心,使内心清净。也就是把你的心从外物上收回来,像《论语·乡党》所说的:“斋必变食。”斋戒的时候,不但不吃肉,就是连好的粮食都不吃。为什么呢?怕自己的心里贪著滋味;对外,要隔绝一切交际、娱乐、房事等活动。斋戒时,要把心思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处所、音容笑貌、饮食习惯、志趣爱好。这样要专心斋戒三天,就能使要祭祀的先人活现在心中。

            所以古人看一个人斋戒的时候,那种恭敬的程度,就知道这个人思念亲人的程度如何了。斋戒必须谨慎,正是因为在斋戒中有这种毕诚毕敬的态度,孔老夫子才说:“我祭则得福。”为什么孔老夫子祭祀就可以得福呢?很多人也来参加祭祀,但是祭祀完了并没有得福呢?因为我们对祭祀的态度不一样,是不是在祭祀的过程中有那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有那种使命感、责任感,有那种毕诚毕敬的态度,这个是至为关键的。在祭祀的当天,进入宗庙之后,仿佛会从牌位上看到亲人,在牌位前礼拜之后行步周旋,敬奉贡品,走出门来,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侧耳倾听,仿佛能够听到亲人深深的叹息声。所以说到先王对亲人的孝敬之情,使亲人的面容,不曾离开过眼前;亲人的声音,不曾离开过耳边;亲人的心志爱好不曾离开过心间。也就是说,他所思、所想、所听、所看的全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爱好情趣、饮食习惯等等,这样又怎么会有丝毫的不恭敬呢?所以君子对父母在世的时候是恭敬的赡养,去世之后是虔敬的祭祀。这种虔敬的态度,不是有意为之、装出来的,而是从内心生起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祖宗的感念之情,自自然然地会表现出这种恭敬的态度。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