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凯平:跨越疫情 心理重塑
  • 面对疫情,如何提高心理韧性?12月23日晚7点,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跨越疫情 心理重塑》,指出疫情三年,对人的心理有深层影响,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需要整理心情,疗愈创伤,直面困难,迎接希望。


    彭凯平教授指出在疫情时代,⼈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更多磨难、逆境以及不确定性。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让人感受到焦虑、恐惧、烦恼、杂乱、无助、甚至抑郁。彭凯平教授的团队去年11月,通过对30万中国大、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疫情对中国年轻人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四无”现象:即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最近疫情管控放开后,越来越多的人感染,大家的情绪又再一次出现起伏,从2022年12月1日至23日,百度搜索中与疫情相关的词语,负面情绪词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抱怨、歉意”等。

    彭凯平教授指出负面情绪的本质是对压力的应激反应机制,有其必然性,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心理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规避风险,有助于我们活下来,比如人们面对疫情采取打疫苗、戴口罩的措施,即源于“斗”或“逃”的情绪。但是负面情绪持续时间不宜太长,如果持续时间超过1周,就会对身体有影响。


    面对长期持续的疫情,我们如何克服负面情绪?彭凯平教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呼吁大家培养积极心态,他表示积极心态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积极心理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


    面对疫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增强应对压力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的第一层境界是复原力,即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称之为反弹力、心理弹性。心理韧性的第二层境界是抗逆力,即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也称之为耐磨力、意志力、抗压力、自控力等。中国人已经扛过了疫情三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抗逆力,虽然当前的局势还比较严峻,但是这种抗逆力能够帮助中国人继续战胜困难。心理韧性的第三层境界是创伤后成长,即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


    彭凯平教授还分享了调整情绪的积极心理“八正法”,包括平稳呼吸、闻香、抚摸身体、抬头挺胸、运动、专念、倾诉和写作,他鼓励大家在疫情中多多操练“八正法”。


    疫情时代,在心理上逃避,并不是办法。彭凯平教授以丹尼尔·魏格纳(Daniel Wegner)1987年发表的白熊效应实验为例,指出实验证明,逃避、压抑和控制疼痛、创伤或困扰都会导致这些心理症状以更负面的方式回归,因此面对疫情不要逃避和压抑自己,反之,用积极的心态来转移、替代和升华对调整心态会更有效。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提出以“四有”目标来完成转移、替代和升华,即有大爱、有快乐、做有用的事、有意义。


    大爱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能帮助人度过心理难关,面对疫情,大家彼此关心支持,共度难关,就是大爱的体现。专注做事,产生澎湃的福流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在疫情期间,不要躺平,越躺平心态越糟糕,做一点事,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用,对调整心态也有帮助。所谓“意义”,不仅仅只是指政治、哲学、神学上的宏大意义,也包括灵性、审美的体悟,如看到一潭水,产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悟,也是一种意义。彭凯平教授建议大家通过追求“四有”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3年,彭凯平教授也表达了他的期待,他希望大家能从预防型动机转变为促进型动机,能从过去导向型思维转变为未来导向型思维,从聚焦如何减轻痛苦转变为聚焦如何创造幸福,真正让2023年成为一个新篇章。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