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功德善举

最美资助人|接过助学“接力棒”,当起学子“引路人”
  •          田虹,女,土家族,1965年9月生,民盟盟员,湘西州(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溶江小学副校长。她管理的家族基金——彭晏素兰基金共救助大学生121人、高中生65人,投入救助资金650多万元。

    641.jpg

    (田虹与学生在一起。 通讯员 摄)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李寒露 杨斯涵 刘镇东 通讯员 向丽


        “我们今天帮助的人,他在将来会去帮助别人,就算有一天我们做的事情停止了,但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仍然会延续下去。”2月24日,在风景优美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学,田虹谈起自己的资助事业时深情地说。

          彭晏素兰慈善基金会是她舅舅彭定中设立的,以她外婆彭晏素兰的名字命名。田虹作为基金会掌事人,用真心与爱心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搭上一座通向希望与成功的桥梁。

    一家三代公益情

         “基金会起源于外婆生前的一个愿望。”田虹介绍说,从1949年起,外婆彭晏素兰先后移居香港、台湾,最后定居美国。侨居大洋彼岸的她情系湘西故园,从未忘怀自己的办学梦。

          1992年,彭晏素兰在家乡保靖县捐资建起一所希望小学。1995年,她又给保靖县捐款设立栋梁工程资助基金,资助保靖县每年高考升学的贫困大学生。

           2002年6月15日,彭晏素兰因病在美国逝世。同年,其子彭定中为延续助学事业,在香港设立彭晏素兰慈善基金会,并在彭晏素兰的三位女儿彭家均、彭家佩、彭丽明的帮助下,在湘西、衡阳地区开始更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

           基金会成立后,田虹随着母亲彭家均四处奔波,走访一户又一户贫困家庭,将一个又一个孩子从失学边缘拉回,送进大学校园。

            2005年,田虹和母亲彭家均到湘西州民族中学去挑选拟资助大学新生,交谈中得知有一名高分同学一直没有主动填报志愿,其班主任只好替他填报。“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细心的田虹决定亲自去学生家里看看。

           坐着汽车,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凤凰县茶田镇。顶着烈日,又步行约七八里山路。映入眼帘的,是两间用杉木树皮、竹子以及包谷杆子架起的住房,屋顶上的茅草零星地吊着……说起当初的场景,田虹记忆犹新。

          该同学的母亲是精神病患者,需要人侍候;父亲是哮喘病患者,干不了重活……整个走访过程中,孩子始终没有言语,泪水时不时滴落在屋里的泥地上。

        “‘我们基金会资助你读完大学!’这句话让这名男生犹如在黑暗中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压抑的情绪彻底爆发,激动得热泪盈眶。该名同学本科毕业后又考上硕士研究生,现已成为一家大型央企的技术骨干。”田虹感慨地说。

    甘当贫困学子人生“引路人”

          彭晏素兰慈善基金会的管理队伍,由彭晏素兰的子孙后代组成。因长辈们年事已高,田虹逐渐接过“接力棒”,从事受资助学子的遴选、联系、助学金的管理与发放等工作。

          2009年起,田虹带着丈夫周福宇继续行走在乡村路上。“对田虹管理基金会资助学生的事,我一直很支持,并参与其中,自得其乐。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会继续干下去。”周福宇对记者说。

           截至2022年2月,彭晏素兰慈善基金会共救助大学生121人、高中生65人,共投入救助资金650多万元,受助大学生中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25人,攻读博士学位6人,2人出国留学。

         “我们不仅在学费、住宿费等方面帮助他们,更重视教育他们怎样处世做人。”田虹说,基金会经常与资助对象交流,以多种形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启发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手记

    用爱心种下一片绿荫

          “我们重在帮人,因为只有人可以持续。”“今天我们帮助一个同学,将来有一天他成功了,他也去帮助别人,这是最有价值的。”……采访过程中,田虹“金句”频现。

           田虹不仅是家族基金的掌事人,也是湘西州(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溶江小学副校长。在学生资助公益事业上,她倾注了太多的情怀与心血,坚持“扶贫”和“扶人”并重的理念,用爱心为湘西民族教育事业种下了一片绿荫。

          正如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曾华说的,“田虹获评‘最美资助人’,是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的幸事,也是她作为人民教师的无限荣光!”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