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做教育的“拓荒牛”——专访平江县颐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彭荣宏
  • 做教育的“拓荒牛”

    ——专访平江县颐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彭荣宏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他像一个“行者”,耕耘了20余年,脚步遍及18个岗位,深入了7所学校的殿堂,参与创办了5所新学校,担任过4所学校的校长。他的成就被赞誉为“建一所,成一所;扶一所,强一所”。他所工作过的学校,无一没有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实质性跨越。

    他也曾援疆三年,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那片热土,点亮了无数孩子求知的双眼。如今,他又奔赴革命老区,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最纯净的力量。他是教育的“拓荒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出了一片片教育的沃土。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崇高诠释,对纯净教育事业的崇高礼赞。

    他就是湖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届“中国好校长”,平江县颐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彭荣宏。


    前行与转型

    彭校长,您好!请问您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最终决定将颐华作为您教育旅程的归宿?选择背后,承载着您对教育事业发展怎样的愿景或理念?

    彭荣宏:踏上教育这条路以来,我在7所学校留下了足迹,其中前6所均为公办学校。然而,我最终选择在颐华这片沃土上扎根,背后有两个深刻的动因。一是平江这片革命老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让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二是我怀揣着一个梦想——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愿景,办一所理想的学校,办一种“有味”的教育。我相信,颐华正是我实现这一梦想的绝佳舞台。

    2020年,我踏足颐华,在曾泰悟、陈松柏两位董事长的坚定信任下,开启了自己想要的办学征途。两年间,我深入颐华,与其精神内核紧密相连,构建了独具颐华特色的办学体系,并成功凝聚了学校的管理团队与教师队伍,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然而,随着“公参民”政策的调整,我选择辞去公职,留在颐华。在外界看来,这样的选择或许令人费解,甚至有人质疑我的选择。但在我看来,教育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学校的性质,而在于我们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真正的教育高地并非由地理位置决定,而是需要我们在所谓的“洼地”中,用心浇灌、用爱培育,最终建立一片高地。

    平江县拥有户籍人口逾百万,作为人口大县,在颐华开办前却没有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对于我们,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在两位董事长“为回报家乡而办学”的情怀感召下,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执着,决心带领我的团队,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法,为颐华打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育“小气候”。同时我相信,通过努力,这股清新的教育之风将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善平江整体的教育“大气候”。

    俗话说,办教育要坚持一种长期主义精神。那么,在颐华学校这片新兴的教育沃土上,您认为这种精神应如何生根发芽?又应以何种形式彰显和传承?

    彭荣宏:在颐华践行长期主义精神,我们必须精心绘制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为百年名校的辉煌愿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融合好颐华人的地方基因。颐华承载着平江百姓“上好学、读好书”的朴素愿望。自创办之始,学校就坚持办“在县域”“兴乡村”“为人民”的教育,同“平江教育再造一个新平江”规划相协调,让平江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正如董事长所言:“建一所高品质的学校,造福平江人民,这是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我相信,我们将不辱使命。”

    二是构筑好颐华人的精神高地。在学校的心脏地带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尖塔,那是我们共同的精神高地,更是颐华师生的梦想之塔。塔内,珍藏着一张又一张承载着师生梦想的梦想卡,卡上的每字每句都闪耀着对未来的热切期盼。此外,每名学生每学期都把自己“最美”的一张试卷珍藏于塔内。它犹如一座灯塔,在校园的最高处静静照亮师生前行的道路,引领师生向着心中的梦想奋力迈进。

    三是组建好颐华人的管理团队。学校不遗余力地从各大名校引进精英人才,汇聚了7位经验丰富的校长,组成了一支被外界称为“顶配”级的管理团队。他们不仅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更具备为学校的未来精心规划蓝图的决心与智慧。而且,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市长郡中学优质教育的赋能,颐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四是建设好颐华人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上承学校意志,下接学生实际。颐华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汇聚了众多学科奥赛教练、国内顶尖名师和一流高校毕业生,形成了由32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强大阵容。其中,正高级教师6人、特级教师10人、来自长沙市“四大名校”的教师45人。在他们的推动下,颐华这艘巨轮将乘风破浪,引领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深耕与升华

    颐华建校短短四年,便向社会和家长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请问学校是如何精心策划并圆满答好这份关乎办学质量的考卷的?

    彭荣宏:为答好这份考卷,颐华一直未雨绸缪、脚踏实地,明确了“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很幸福”的定位;确立了“1358”奋斗目标,即一年稳健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打造品牌、八年树立标杆,决心在平江起义100周年之际,把颐华打造成湘鄂赣基础教育的新高地;努力提升“三度”,即学生成长度、教师幸福度、学校知名度;做到“八高”,即高标准强化党建引领、高水平建设师资队伍、高质量落实德育任务、高适切推进课程供给、高共识推动家校融合、高效能提升治理水平、高纯度诠释教育情结、高品质形成办学特色。

    在宏观层面,学校从整体运营上下功夫。正如平江县人民政府顾问、颐华学校副校长、颐华卓毅高考补习学校负责人陈来满所言,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是因为有“四高”。一是起点高,即打造一所现代化、引领地方教育发展的精品学校。二是配置高。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配置,我们都力求卓越,确保学校始终处于行业前沿。三是标准高。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教学标准、德育标准、后勤标准等,保证发展有理可循。四是要求高。有了标准就要有落实,有落实就要有要求。我们构建了具有系统性的工作评价体系,确保办学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达到高标准、严要求。

    在微观层面,学校从办学细节处见真章。以学生宿舍为例,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温馨如家的居住环境。先从硬件上着手,我们精选高品质的松原木床,并配备蚊帐和床底小抽屉,保证学生睡得安全、睡得安心。再从管理上着手,我们要求学生进入宿舍前要更换鞋子,保持室内清洁,无异味;在墙上张贴知识小卡片,让学生在宿舍也能学到知识;在寝室柜门上一对一张贴过敏食物清单,防止孩子食物过敏;采用以寝室为单位的长绳串联衣物进行清洗的方式,有效防止衣物混淆;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体现了一种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学校秉持“为了明天的你”的办学理念,结合您刚才谈到的“小气候”,请问学校具体打造了怎样的“小气候”来培养明天的“你”?这个明天的“你”又是怎样的“你”?

    彭荣宏:这里的“你”并非仅指学生,也涵盖了教师、学校、平江,乃至更广阔的省份与国家。这里的“明天”亦非单一概念,它既可以指近在咫尺的次日,也能象征遥远而无限的未来。无论“你”是何身份,“明天”是何时辰,一切皆基于当下的坚固基石,唯有在今天全力以赴,才能塑造明天更为卓越的“你”。具体到教育实践,学校着重从两个方面培养“明天的你”。

    一是大力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三色文化”。红色文化,汲取自平江县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发读书。蓝色文化,基于平江作为“中华诗词之乡”“蓝墨水的上游”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读书要追求质量。绿色文化,源于平江天然氧吧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以健康、绿色的方式读书。三色文化相互辉映,与学校办学思想体系中的“纯正、纯粹、纯净”相得益彰。红色是本色,彰显学校纯正的办学方向;蓝色是底色,体现学生内心的纯粹追求;绿色是亮色,展现校园生活的纯净与美好。

    二是精心构建课堂课程体系——“颐养芳华”。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绿色课堂和三类课程。绿色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绿色课堂标准。我们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发展”“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与教的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制定。其次是绿色课堂教研。我们采用“单周小教研、双周大教研”方式,实施“三步三环”集体备课操作模式。再次是推行“绿色作业”。我们加强作业研究设计,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作业的难度与数量,保证作业类型多样化。最后是实施“绿色评价”。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开辟成长空间。

    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拔尖课程。基础课程立足“稳”。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通过教师的校本化开发,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基础课程实施体系。拓展课程重在“特”。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开设国学礼仪、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开设学生社团超过100个,全面推进“校园八大节”;开设STEM综合学科课程、PBL主题项目式学习、研学实践、社会实践等综合学习课程。拔尖课程追求“创”。学校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奥赛”“强基”“创新”课程建设,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学有特长的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让他们真正“吃得饱”“吃得好”“长得高”。


    奔赴与共富

    您曾说“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那么,颐华是如何依托民办教育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推动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的?

    彭荣宏: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们的内生动力。学校培养教师就是要全面激发他们的这种内生动力。因此,我提倡教师“做幸福教育,让幸福增值”。与众多校长将学生置于办学核心不同,我坚信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只有当教师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进而将这种尊重传递给学生。所以,幸福教育的源头在教师。

    那么,如何让教师感到幸福?一可以增加软性福利,如深化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二可以进行情感激励。适度的表扬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情感投资,能有效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幸福指数,我们不应吝惜这样的表达。三要在教师“剑走偏锋”时及时给予指导。部分教师有时会过于看重某次考试或检查的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承受能力的极限,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面对这种现象,与教师深入的对话与交流便成了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在沟通中,我引导他们认识到,过分追求短期成功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能损害教师的职业声誉、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内心感到幸福后,他们自然会拥有成长发展的底气和动力。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一,启动“教师发展工程”,构建“五型教师模型”,让教师主动对标竞岗,积极主动地走向有生命自觉的专业成长。第二,优化“青蓝结对工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高端培训为核心,深入实施“骨干培养”和“全员培训”两轮驱动培养战略,通过专家引领、师父指导、同伴互助等多种途径,让教师远方有灯,心怀感恩地走向有高度的专业成长。第三,夯实“教学常规工程”,弹好颐华教学“五线谱”:落实“颐华教学十条”,筑牢生命线;紧盯“课堂问题九点”,提高水平线;实施“专业成长八招”,拉升天际线;推进“短板补齐三步走”,抬高最低线;冲刺“黄金二十八天”,赢在终点线。培训与督导,让教师脚下有路,有条不紊地走向有职业规范的专业成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请问颐华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模式或策略,使其自身的“小气候”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推动地方教育“大气候”的变革?在这过程中,颐华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彭荣宏:办教育必须要与兄弟学校协同发展,一起走教育共富之路。颐华在建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做最好的自己,帮最美的别人。具体的实践策略就是建设“四个基地”。

    一是打造全县教育机制改革的创新基地。我们深知,若要引领他人,必先提升自我。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民办学校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对传统教育机制进行深度探索与创新。二是打造全县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面对县城在学科奥赛方面的经验空白,我们依托颐华教师中的奥赛金牌教练,无偿为县域内其他学校提供奥赛思维培训,助力兄弟学校共同走上奥赛之路。三是打造全县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教育共富之路的深远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共同成长。颐华凭借雄厚的教师资源,长期开展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足迹遍布平江县上百所中小学校。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他们走过的地域越来越多,远达岳阳市的3个区县、湖南省内6个地州市和9个省外地州市,为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注入了颐华智慧与力量。四是打造全县名优校长的孵化基地。颐华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跟岗培训为核心,致力于名优校长的孵化与培养。例如,2023年暑假,岳阳市的100余名名师名校长在颐华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培训;2024年上学期,株洲市醴陵市,岳阳市云溪区,平江县第八学区、第二学区、第七学区先后共200余名中小学书记、校长齐聚颐华进行跟岗培训。颐华办学四年,平江教育的“鲶鱼效应”已然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到颐华交流指导过的教育界同仁已超过3.9万人次。颐华正在以全新的发展姿态、开放的办学心态、共富的教育样态,为教育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办教育当有高远之志。若立于桌角瞭望,只能看到眼前距离;若登临屋顶瞭望,视线便能眺至远方。走教育共富之路,正是站在高处办教育的生动体现。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追求知识普及与品质提升的路径,更是一条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并肩走向远方后,我们驻足回首,即便路途再遥远,那最初的起点依旧宛如明灯、熠熠生辉。是的,那正是我们一直坚守的教育初心。

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