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友贵分享核武器研制经历,激励学子科技报国
  •                弘扬报国精神,关心年轻一代

          武汉大学退休教师彭友贵分享核武器研制经历,激励学子科技报国


    2024年5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报告交流会。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师彭友贵教授应邀回到阔别多年的讲台,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我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的十八年”的深情回忆。此次报告会由郭立平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张一飞参加,与学院本、研同学们共同聆听彭老师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核武器研发岁月。

    202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学子投身科技报国。彭老师作为原子弹和氢弹研制试验的亲历者,其丰富的经历和深邃的见解,无疑是此次纪念活动的宝贵财富。

      彭老师自大学毕业后,便主动请缨毅然投身到国家核武器研制的伟大事业中。在远离家乡的核武器基地,他默默奉献了十八年的青春和热血,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先后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改进型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试验,他的名字也因此被永远刻在矗立于221核基地爆轰试验场的《共和国不会忘记》596纪念长廊(596是第一颗原子弹代号)。之后他被两弹元勋王淦昌先生指定为技术负责人,赴北京进行核弹爆炸拍照用“强流脉冲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研制调试,期间多次当面向原子弹研制技术总负责人朱光亚先生汇报此加速器的改进设想并获得支持。该任务完成后,彭老师又作为组长参加并完成了“910-1”高性能离子注入机的研制,利用该注入机实现了核武器用超高频二级管的自主研制和量产,每年为九院节省数百万元以上的资金,该工作获得了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紧接着彭老师又被王淦昌先生召去从事“中国闪光一号强流脉冲加速器”的研制,1979年研制成功后使用了30多年,该加速器为我国核武器小型化、一箭多弹等先进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之后王淦昌先生又要求他调研粒子束武器,并利用“闪光一号”开展了初步实验,为我国研究粒子束武器开启了先河。1984年,彭友贵荣获中国核工业部颁发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荣誉证书和纪念章。在报告中,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史料,向师生们讲述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以及他亲身参与的核试验过程。他回忆起当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确保试验成功,与同事们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夜以继日地工作。彭教授以朴实的语言,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娓娓道来,让在场的师生们感受到了两弹研制的艰辛与不易。

      在谈到自己参与“两弹”实验的具体工作时,彭老师分享了他在“结构保护”实验中的关键工作,这项实验是检验氢弹结构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步骤,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氢弹研制的成功与否。彭老师还特别提到了他在一次原子弹实验中遭遇的险情。作为组长,他毫不犹豫地爬到爆炸前的试验原子弹下排除故障,短短半个小时内就遭受了超剂量的放射性辐照。这一经历不仅考验了他的勇气和毅力,也彰显了他对核武器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更展现了中国科研人员在面对国家重大任务时的责任和担当,在场的师生们都深受感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彭老师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和人生感悟。他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实践,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彭老师的亲历故事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郭立平教授在主持报告会时表示,彭友贵教授的报告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国家需要就是责任所在,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精神回应国家需求。他呼吁全体师生共同学习彭友贵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院党委书记张一飞谈到,彭友贵教授的经历和贡献是学院师生共同的骄傲和荣誉,彭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希望大家能坚定为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此次报告会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此次报告会不仅为武汉大学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精神。彭友贵教授的深情回忆和宝贵经验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武汉大学师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