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锋教授首讲:“美学与美好生活”
  • 彭锋教授首讲:“美学与美好生活”

     

    4月25日,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品牌性学术活动“2024艺文大讲堂”第一讲开讲。首场学术报告邀请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召集人彭锋教授主讲。

    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代表、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重庆市高校美育师资、重庆市高新区美育师资等相关单位师生共计百余人参会。讲座由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主持。

    微信图片_20240617160615.jpg

    什么是美学

    彭锋指出,美学的内涵包括关于美的科学或美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或感性学、艺术哲学三个方面。美学的研究包括美、感性认识、艺术等的三种对象。援引盖耶(Paul Guyer)的发现,在美学确立的18世纪,至少有认知导向的美学、游戏导向的美学和激情导向的美学等在相互竞争。他讲述了这三种导向美学的侧重点和发展历程。

    什么是美

    他指出,美是清楚明白的现象,然而美却被弄得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影响审美判断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物法则、文化习惯、个人策略三个方面。他谈到影响审美判断的生物法则时,以彩陶为例,指出了人类审美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源于人类特有的遗传基因。谈到影响审美判断的文化习惯时,他分析了中西方的不同特征。比如西方表现永恒形式、中国表现生动气韵;西方用数理做依据、中国用气象做依据;西方追求静态平衡,中国追求追求动态平衡等。

    生物法则、文化习惯和个人策略构成美的金字塔。最下端是生物法则、中间是文化习惯,最上端是个人策略。明星或艺术家们喜欢采取一些个人策略,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传统、与大众、与流行区分开来。他归结说,美本来是清楚明白的现象,然而美因为文化习惯,尤其是个人策略,最后被弄的莫名其妙。在此基础上,彭锋教授区分了一般意义上的美——优美(beauty)和美学意义上的美——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

    如何将“美”落到“美好生活”

    彭锋援引沃尔夫冈·韦尔施(Wofgang Welsch)的观点,描绘了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面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他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社会外观的审美化、外表的审美化、经济生活的审美化、社会现实的审美化、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物质世界的审美化、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审美政治、法律中的审美维度。他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新的、更巧妙的社会控制形式。在表面的自由和轻松愉快背后隐藏着政治的控制、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的控制。审美化普遍采取平均美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以美的名义扼杀审美敏感力。

    如何将“美”落到“美好生活”,如何摆脱“平均美”?他认为摆脱平均美的追逐的最好方式,是恢复不可定义的美的本来面目。对于不可定义的美的欣赏,不可能给我们关于真善美的确定知识,但能够培养起我们面对真善美的三种行为方式:生、爱、乐。他认为,在现实人生中,审美经验是一种最能体现生爱乐的经验,所以常说审美创造(生)、审美移情(爱)、审美愉快(乐)。因此,他认为,在这种意义上,审美化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艺术化的人生是一种美好人生。一个拥有美好生活的人是一个生动之人、豁达之人、快乐之人,是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内在气质之人,因而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和独特风格之人。美好人生是一些同样的不一样的人生。

    此次讲座,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生活现象进行诠释,学理脉络清晰,语言深入浅出,案例贴近生活,是一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学术报告,“美学与美好生活”拉开了艺术人文学院面向未来学术前沿的学术讲堂的帷幕,为重庆市高新区美育师资、高校美育师资拓展了广阔的学术视野,把前沿学术思想拓展到了大中小幼美育师资的第一线,美育前沿的学术思考照进了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

     


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