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州始祖延年公史实新探
  •     潮州始祖延年公史实研究己历多年,时至今日,连祖籍何处、生于何时、何时登进士仍众议纷纭。这一切都是受《宋潮州刺史延年公传略》(下称《传略》)的影响而形成的。力排众议,以权威一锤定音固然容易,但无异自欺欺人。拙文《<延年(号震峰)公是北宋人>质疑》发表后,蒙会资、强民二位宗长来函提示:对《传略》“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是不宜否定的。”于是我重新研读《传略》、张鲤《始祖震峰彭公家传实录》(下称《实录》)及相关史料,经反复查证,认真研究,结果发现:署名宋进士“林纮拜撰”的《传略》,竟是明代嘉靖后期人伪造!延年公本是潮州人,也非来自江西。现分述如下。

        一、《传略》系明代嘉靖后期人伪造

        判《传略》为伪造理由有三:

        1、于史志无据。震峰彭延年(下称“震峰公”)故事不载于任何史志,《广东通志》上有两个彭延年,一是庐陵彭延年,“知循州军州事”(1049-1054);一是浦口彭延年(下称“延年公”),有五言诗传世,二公均无“震峰”别号。《传略》上的震峰公具有知州官衔,又有五言律诗,二人事迹合而为一,是个虚构人物。

        2、于情理不通。此类事例甚多,仅举一例。按《传略》叙述:震峰公长子铨、六子鉴皆太学生;三子锐、四子钺皆博士;二子鎡1066年中乡试第二,任福建古田县令;五子金营1069年乡试第一,任湖广桂阳县令。1069年离震峰公1076“出知潮州”时尚有八年,此前他们已在原籍(不论何处)各自成家立业、蕃衍子孙。到1084年震峰公致仕时,他们均己各自子孙绕膝了。何以他们忽然拖子带孙、一个不留地来到潮州,等待潮民“累日扳留”,才又重新落户潮州?这一情节,信奉《传略》者当仔细研究之。

        3、于史实不符。震峰公故事通篇虚构。为节省篇幅,只揭示其中重头戏——“凡四大战”海寇故事之伪。这段文字有几个关键词,稍作解释后便可清晰地看到故事之所本了。

        (1)“循州”:隋代循州治归善(今之惠州东),五代南汉移循州于今之龙川,宋仍之。归善改祯州,宋仍之。天禧五年(1021),为避皇子赵祯(后之仁宗)讳,改祯州为惠州。因明代废循州,《传略》作者不知宋代循州己远离海岸数百里,误以为海边的惠州即宋代循州,编海战故事往往潮、循并论,如“海夷入寇,潮、循二州受害尤惨。”严重失实。

    (2)“朋倭”、“海盗”、“海夷”:朋倭即成群的倭寇,亦即海盗、海夷。此类字眼起始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第一次倭寇犯辽东以后。元末明初,日本(古称“倭奴国”)发生南北朝战争,南朝覆灭后,其遗臣、武士多沦为海盗,屡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时人称之“倭寇”、“海夷”。此前无倭寇、海夷之名称。

        (3)“柘林”:在今上海奉贤县东南海滨,1554年大股倭寇屯据柘林四处掠杀两年余,后被浙江巡抚胡宗宪剿平。

        (4)“甲子门”:在惠州陆川县东南石防海港,港外礁石罗列,形势险要。1564年大股倭寇来犯,广东总兵俞大猷大歼倭寇于此。福建倭寇亦被戚继光剿灭,倭患至此平熄。

        综上解释可知:宋代无倭寇。宋代外患在北方契丹、西夏与金人,潮州无海战。近日中央4台“走遍中国”栏目介绍潮州时,一位文史专家讲,宋代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潮州一直是海上贸易通道,何来海战?《传略》海战取材于剿倭故事,显系明代人伪造。

        二、潮州始祖延年公考

        1、延年公是潮州人,并非来自江西。

        (1)梳理谱牒。据鉴公系族谱及《实录》记载:许氏夫人卒于1063年,享年51岁;黄氏夫人卒于1066年,享年48岁,均葬于浦口,其余散居各地。幼子“鉴公徙于(广东)兴宁县黄桐乡兰塘,生子谅(1066),即永利……”他们与《传略》上1076年“出知潮州”的震峰公毫不相干,只要不是糊涂人,一看就明白:一、延年公是潮州人;二、延年公不是“潮州刺史”。因宋代以来,作州、县官必须出省。

        (2)解读诗句:延年公《浦口村居好》一组五言律诗,是唯一的珍贵史料。第一首相当于序诗。以下四首主要抒发讲学之志与村居之乐。第一首开宗明义:“浦口村居好,先思创置难”。是说住在这美好的地方,应当思念先人创业之难。尾联:“子孙怀旧德,怎忍不盘桓。”诗人抒发感慨:作为子孙的我,谨享先人之德泽,怎可离开远走呢?“旧德”:先代的德泽。语出《易•讼卦》:“六三,食旧德,贞属终吉。”说明延年公本是潮州人;

        若按《传略》的说法,刚退休落户,皇帝赐予田亩金帛,那就不是“旧德”,诗当如是写:“浦口村居好,皇恩浩荡宽……吾其怀圣德,怎忍不盘桓。”如“子孙”是指自己子孙,那当是“尔其怀圣德”了。因皇恩圣眷不能归于先祖以称“旧德”,这是规矩。

        第二首之三联及尾联颇有深意。“苦吟诗成癖,心闲道长芽。”“诗”:《诗经》。“闲”:安静。“道”:此处指规律、事理。《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上句说究《诗》;下句说究《易》。”尾联:“匣中时自役,盘势有龙蛇。”如果说前联是治学讲学内容的话,这尾联则是育人的目标。“匣中”句从“匣剑”化来。唐韦庄诗:“不知匣剑何时跃”,喻人才之暂时隐伏。“自役”,出自陶潜《归去来辞》:“自以心为形役”,意为用心力去研究学问,培育人才,使匣中之“剑”早日跃起。“龙蛇”:喻非常之人。《左传•襄公一年》:“荒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汝。”此联意为:公隐居浦口讲学,苦心培育门墙子弟,让他们处于《易•未济》时,盘伏蓄势;一旦达到《易•既济》之境,则成为非常之人。

        “学究”专通一经。诗句中处处隐含《易》义,可知延年公是位《易经》专家,并早已闻名乡里。不然,仅一首诗就上志书,仅因登学究第便获特奏,实在难以想象。他科考时和讲学都在浦口,也说明延年公本是潮州人。

        2、海阳学究彭延年,就是浦口彭延年。

        《潮州府志》第一册466页《选举表上》:“绍兴三年(1133),彭延年,海阳人,学究特奏。”查辞书:揭阳县,汉置。晋于此置海阳县,宋代撤海阳复置揭阳县。宋代何时撤海阳复置揭阳,不得而知。从绍兴三年都有海阳来看,说明复揭阳当在绍兴以后。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有一则记载全国带“阳”字的州县160余个,其中潮州只有揭阳、潮阳,没有海阳了。说明当时浦口仍属海阳,故浦口彭延年全称应是“海阳浦口彭延年”。《实录》中有一条原始信息:“夫人许氏先公卒,葬于海阳西湖山之右。”(西湖山当在浦口村)。这也证明海阳彭延年即潮州始祖延年公。倘谓延年公不是海阳人,《实录》上的“夫人许氏先公卒,葬于海阳西湖山之右”又当作何解?

        3、结  论。

        经过谱牒梳理,诗句解读,史志查证,得出如下结论:

        潮州始祖延年公,海阳(后称揭阳)官都溪浦口村人,生于熙宁二年己酉(1069)三月十七日子时,绍兴三年癸丑(1133)登学究第,后隐居讲学于浦口村,卒于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八月初三辰时,享年八十七岁。有《浦口村居好》诗载于《广东通志》。

        古人惯以干支记年岁,延年公一家生辰干支代代相传,是可靠史料。但延年公生于己酉岁,何年己酉?明代以前无族谱记录。待《传略》出笼,时人修谱受其影响,造成年代混乱。生于1189年淳熙己酉,是明代人按《传略》“其父跃”去江西续谱时续于构云公十七世邦跃名下而形成;生于1009年大中祥符己酉,是《传略》按庐陵彭延年作州官时间 (1049-1053)上推而来;生于1069年熙宁己酉,则是本文按《潮州府志》上公于绍兴三年(1133)登字究第时间上推而来。《传略》既属伪造,则前两个己酉均有可疑,后者较为可靠。延年公二位夫人及其六子生年各谱亦有错乱,据此类推改定即可矣。

        关于“十二世”、“十八世”的问题,我以为,如延年公果是跃公之子,则跃公亦当是去潮州创业后才生延年公。如前述,宋代潮州商贸繁荣,外地人落籍潮州并非都是因为当官。不得己硬要在谱上定个世代的话,我赞同宜甦宗贤的研究:延年公为构云公十五世孙。因为据说征君祠整理的族谱“最具权威性。”

    以上是个人见解,欢迎质疑,尤其欢迎以新的史料指正,使此项研究工作更加完善。

        赐教处:重庆市永川区枣园路232号3-1-6室

        邮  编:402160    电话:023-49906959

     

     

    《  延年(号震峰)公是北宋人》一文质疑

            彭  在  村

     

        作者的话:此篇在《彭氏通讯》上发表后,略有改动,即去掉第一条,加强第十条。

         延年公之世代至今仍是个谜,以致北宋(十二代)、南宋(十八代)之争不绝如缕。奇怪的是,双方都以署名“林纮”的这篇不见于史籍的《宋潮州刺史延年公传略》(以下简称《传略》)为依据而争论不休。《传略》对吉公之五世孙汝砺、汝方,尧公之四世孙思永等都有明确交代,唯独对传主震峰公则仅是“寿之后也,数传至公,世居庐陵,其父跃,号匡山”这么一条模糊信息。数传至公?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方程,所以,任何一个结论都容易被对方推翻。问题的根源在《传略》本身,可惜被大家忽略了,这是延年公世代研究进展不大的根本原因。

        最近从俊修宗贤处读到不少有关延年公的研究文章。其中有会资、强民宗贤《延年(号震峰)公是北宋人》一文(2006年3月),引人注目。文中提到彭强宗贤对《传略》中的欧阳玄提出质疑,是一条值得研究的线索。可惜会资宗贤竟轻视之,甚而出语惊人:“欧阳玄是朝代不同、官职不同、籍贯不同的两个人。”即《传略》中的欧阳玄是北宋人!判断依据是:“他在《分宜彭氏重修家谱序》末自称:皇宋元符戊寅(1098)六月中浣……欧阳玄撰”。连宋史等有关书典的的证据都没提出一条就作断语,这样的研究方法实在太粗疏了。以其人“自称”来判断其人之是非,这就好比:有人根据观察所得,举报张三是贪官,结论:张三不是贪官。理由:张三“自称”不是贪官。这不有点滑稽可笑吗?

        会资、强民宗贤自称于十多年前(1992-1994)已将“全部疑难问题都基本解决,”以致对彭强宗贤提出的疑问时说:“怀疑没有必要”。其实任何有成就的研究都是从怀疑开始。比如牛顿发现频(苹?)果下落,他不研究这频(苹?)果下落时的情形如何如何,而是怀疑它为什么不向上飞。我顺着彭强宗贤的思路,对《延年(号震峰)公是北宋人》及该文三份附件作为研究文本,发现其中疑问多多。看来会资、强民二位宗贤解决“全部疑难问题”的方法,多半是以《传略》为依据,对《传略》本身的问题却视而不见。现提出以下十个主要疑点,质诸会资、强民二位宗贤,并向彭氏源流诸位研究专家候教。

        1、《传略》称:“吉字庆夫,居鄱阳,五世孙汝砺,治平状元;次汝方,进士,知衢州,(方腊)贼陷城,骂贼而死。”据《宋史•童贯传》记载:方腊始乱于宣和二年(1120),设若汝方公死于当年,也晚于《传略》写作时间(1099)21年。经查:这段文字系原样抄自明永乐八年(1410)仲篪公撰写的《安成西溪彭氏续修家谱源流旧传》,只是抄时忘了查明方腊作乱时间,没有把“汝方”以下舍去,以致留下一个谁也无法挽转的作伪铁证!这不暴露了该《传略》出于明代人之手吗?

        2、《传略》云“公出知潮州……方入境至梅州界上,遣将招谕,得丁壮万余……,凡四大战,公皆亲犯矢石,数出奇算胜之。”这一段是《传略》中的重头戏,也是作伪的大破绽。查《辞源》得知:宋代的专职武官曰“都总管”,管理马步兵丁。有的止管一州,有的管理数州为一路,有的管领数路。鉴于五代藩镇权力太大,威胁朝廷,派文臣权知州、府事叫时,还要设一个“通判”来共理政事以相制约,不涉军事。“林纮”果系宋代进士,何以对此一无所知?震峰公并非“都总管”,他怎么有将可遣,并在梅州界上招募兵丁?又怎么可能越职指挥循、梅、潮三州的剿寇之战?“权知”三年一替,是宋代用人的重要政策,震峰公怎么会在潮州任上连续八年(1076-1084)而不替?

        3、《传略》云:“上赐紫衣金带一袭,食邑田百亩。”按封建朝代旧制,“食邑”是对晋封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功臣的特殊奖励。如谱载:敖骋匚灏倩А薄⑺加拦胺饴の骺睿骋匾磺灏倩А保源送坡郏笆骋靥锇倌丁保恋鸵灿κ恰澳芯簟薄=裾鸱骞奕魏尉粑灰驳谩笆骋亍保獠痪褪呛嗦以炻?

        4、《传略》云:“绍圣二年(1095),诰赐钞币。”据《末史•货食志》载,宋代中叶,四川地方出现“交子”(钞票的初型)于商业活动。到大观元年(1107),即震峰公逝后12年,政府才改交子为“钱引”,即商人纳钱于官,官授以文据,商人执此可于他处取得盐、茶、矾等货物。此文据即是“钱引”,后又称“钞引”。金国不产铜,于贞元间(1151-1156),即宋绍兴24年(1154)以后,仿宋“钞引”法实行“交钞之制”,作为流通货币,元、明时期才有少量钞币流行全国。为什么北宋的震峰公会领受到元、明时代的“钞币”?

        5、《传略》云:“公所咏‘浦口村居好’诗五首,载《三阳图志》。”据台湾伯良、建方二位宗长专访台湾、大陆许多图书馆,查阅《二十四史》、《广东通志》中有关资料,均无彭延年号震峰者。惟在《广东通志》中查到两位彭延年:一是北宋彭延年,庐陵人,北宋仁佑元年(1049)进士,权知循州军州事;一是南宋浦口彭延年,有“浦口村居好”五言律诗。但二位延年公均无别号,即都不是震峰彭延年。问题是南宋彭延年的“浦口村居好”诗,何以会出现在北宋林纮写的《传略》上?

        6、《传略》云:“……次鎡,中治平丙午(1066)乡试第二……五金营,中熙宁己酉 (1069)乡试第一……”这又是按明、清考试制度编造的。明、清时代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宋代分“取解试、礼部试(省试)、殿试”三级。熙宁元年(1068)后又实行“外舍、内舍、上舍”之“三舍法”,哪有什么“乡试第二、第一”?

        7、附件三:《分宜彭氏重修家谱序》,落款“皇宋元符戊寅年(1098)六月中浣通(?)大夫翰林侍读学士知诰编修兼国子监祭酒世姻欧阳玄撰。”

        这里面又有两个问题。①研究族谱者无人不知,1098年的北宋时期,正是各姓氏族谱的初创阶段。彭氏最早的族谱,是思永公于治平二年(1065)作序的《庐陵山口彭氏谱》。在这初创期间居然出现了“重修族谱序”,何以不加考证便信以为真?②落款中的官称,宋元明时都有,惟“知诰编修”四字不知何指。历代均无“知诰编修”之名。宋代有“知制诰”,由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担任,从事诏令撰抄;集贤院学士任“修撰”,从事修史。宋代无“编修”一职,元代亦称“集贤院修撰”。到明代才合并于翰林院。其中史官分“修撰”(限由状元担任)、“编修”、“检讨”三等,世俗通称“太史”。这位“欧阳玄”身兼“编修”一职,他又不成明代人了吗?

        8、元代欧阳玄于至治三年(1323)写过一篇《分宜彭氏谱序》,北宋“欧阳玄”也有一篇《分宜彭氏重修家谱序》,二者分别为寿公之孙嗣庆、嗣元迁居分宜的珠溪、漳源二支族人写的谱序。两序除人名、地名等有别外,全文如出一辙。据前文分析,必然是“欧阳玄”抄于欧阳玄。因为至今为止,还未发现任何宋代人写过“彭氏重修族谱”序文。所谓北宋“欧阳玄”还存在吗?

        9、经文本对照分析发现,林纮的《传略》与两篇《分宜谱序》,三篇文字开头一个样,自“其先西汉长平侯宣”,至“孙二十七人相继登进士第为显宦”的100余字完全相同。可以断定,《分宜彭氏重修家谱序》与《传略》同出于“林纮”之手,并抄于元代欧阳玄序,林纮原意是借北宋欧阳玄序与《传略》互证,证明传主履历得之于欧阳玄的真实性。这里林纮犯了和前述所抄汝方公事迹一样的错误——忘记了时间因素。“庐陵彭氏族谱”最早的一部,是思永公于1065年作序的那一部。林纮没有想到1098年就出现“重修家谱”之不合情理。经以上分析,向林纮讲述震峰延年公的履历的北宋欧阳玄不存在了,这位传主的故事不就是作者自己编造的吗?

        10、附件二是《潮州府志•宦迹》复印件十九至二十页。二十页:“彭延年,庐陵人,由大理寺谪知潮州,值侬高变……”十九页:“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会资宗贤原意是以此证明震峰延年公史有其人,由于研究粗疏,反而帮了倒忙。①思永公字季长,有别号记载,延年公无别号记载,即此彭延年不是震峰彭延年;②据该《志》记载,延年公谪潮州时,是侬智高造反期间的皇佑年间(1049-1054),时公约40余岁,也没有作福州推官的记载;而《传略》上的震峰延年公,此时正从福州进京,作大理寺评事。出知潮州则是熙宁九年(1076)以后至元丰七年(1084),时震峰公年70余岁。二者经历迥然不同,这不恰好证明了震峰延年公史无其人吗? (注:作者在稿件上边批:此条写《传略》与《潮州府志》之矛盾。若《传略》是真的,则《府志》是假的;若《府志》是真的,则《传略》是假的。可能二者都是假的,但绝不能二者都是真的。)

        综上所述,《宋潮州刺史延年公传略》作者,一不熟知传主身世,二不熟知宋代典章制度,以致错漏百出,无疑出于明人手笔,《延年(号震峰)公是北宋人》一文,主要谈小说《震峰彭公传奇》之写作动因。小说允许虚构,宗愚不便妄加月旦。倘以之入史,则属荒谬之举。今之编修世界彭氏宗谱者,宜细察焉。

    既然震峰延年公史无其人,潮州始祖延年公世代之谜如何解开,待拙文得到反馈后 (不论是批评,是谴责,只要有理有据,可资研究,则一概欢迎),宗愚当另外撰文探讨。

        赐教处:重庆市永川区枣园路232号3-1-6室 彭 在 村 

        邮  编:402160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