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彭华:用芳年华月守护中国丹霞
  •         彭华,男,汉族,1956年生,安徽省砀山县人。中国著名的旅游地理学者和红层与丹霞地貌学家。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学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国家住建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团体职务。

            历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第三、第四、第五届理事长,是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03-2004年成功主持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主持的《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系列成果获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10年成功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江西、浙江等省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


      在旅游开发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提炼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在旅游地开发、旅游文化、城市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新成果,创新意义显著。在应用研究方面,独立主持20多个跨省和省级、市级和县级旅游发展规划、40多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区、地质公园及各类旅游区规划设计。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是务实型、开拓型、复合型的旅游规划设计专家。2002年曾获仁化县人民政府重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康乐园里的书香还在鼻尖萦绕的时候,深夜书桌上的台灯依然通亮。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心能沉下来,真正要坐得住的。彭华深知这一点,半辈子时间他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地理科学上面,独著、合著、主编著作16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个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在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的大量创新成果都是他交给社会的最好的成绩。而始终保持着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使他把每一个阶段都当作新的开始和出发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的彭华,对于实践也同样看得很重,走下讲台,泥泞的山路,未曾开辟过的野山,鞋底粘上的泥土,一步一脚印,深深浅浅地记录了彭华的足迹。


       其中丹霞山是中山大学老一辈完成的“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在1980年之前,大多属于学者自发的零散研究。1980年旅游开放以来,资源利用率一直很低,游客量长期徘徊不前。彭华1987年第一次参加丹霞山的工作,此后便30年如一日,在地质地貌研究,运用新理论、新思想指导旅游开发建设、指导地方政府决策等方面取得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主持和指导了三个新景区的开发,解决了旅游停滞发展的问题,使景区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坚持指导和培育丹霞山“科学名山”品牌,主持了四个国家级品牌和两个世界级品牌的申报,将丹霞山由一个地方名山培育成为中国名山和世界名山;并利用丹霞山的平台,推进丹霞地学科教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每年组织和指导中大及外校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规划实践,为多批国内外专家、高校师生和会议活动担任考察指导。


      彭华的实践得到显而易见的成果,使得理论真正的进入生活,为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提高带来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2006、2007年获教育部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给他个人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一等功;同年还获得浙江省、江西省人民政府、韶关市、三明市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2011年获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中山大学和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称号;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这些奖励和证书都是他这些年从黑发走到白发,从而立之年到耳顺之年的无声见证。


    守德启智,教书育人


      彭华1995年调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城市与资源规划系),主讲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基本技能类的9门课程,内容跨度大,备课任务重,但他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他所教课程当中,包括本科课程《应用美术》《旅游规划》,全校公选课《旅游地理》《旅游景观》,以及研究生课程《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开发实务》都没有适用教材,他自己编写了80多万字的讲义,这背后体现的是彭华对于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除了日常开设课程之外,他还尽量兼顾并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给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全体研究生开设《人地关系与和谐论》《规划师的境界》《旅游规划创新问题》等十几个题目的讲座。

      除了精心写出的教案,彭华讲课形式的丰富生动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因为随时吸收学科前沿信息,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教学,使得他认为,师道不应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更要做好开启学生智慧和思想的导师,他称之为“启智”。例如,上旅游规划课,他每次开课都要先给学生一串问题,引导同学们不断地扩展思维,颠覆他们心目中传统的旅游概念,进而去形成大旅游的思维方法,从而了解到做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不能仅仅关注几个景点和单纯旅游要素,而要关注整个城市发展活力的培育和整体城市环境的营造。

      彭华一贯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谦虚谨慎,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利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做好社会人。他曾经在1999年接受《青年地理学家》访谈时,就自我、社会、人生等青年人关注的问题发表了卓有见地的看法,对于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进取向上,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希望年轻人“学会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自觉地完善自我,在适应中求发展,求改变”。他几乎每年都要给人文地理专业所有研究生讲《规划师的境界》,告诉学生人生的格局取决于境界,境界取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自私狭隘的人不可能有博大的境界,也难以展开人生的格局;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才能形成博大无私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品格,能够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世事,坦坦荡荡,看淡得失,才能展开大格局;特别强调做学问应该具有“实事求是,直立人格”的修养,有“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坚守唯美,提升自我”的要求,有“坚持不懈,矢志不移”的追求,有“放飞思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在最近给研究生讲《学术创新与学术道德》时,强调守德与创新的关系。他说:“良知与道德是本体,坚持与创新是羽翼,两者兼备,才能飞得更高,才能成就大器。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最终会害了自己。”这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不啻于金玉良言。


      而这样的思想也一直指引着彭华,除了个人的研究成绩硕果累累,他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格外关注。至今仍然站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第一线,成果斐然。甚至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多次资助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考察、教学实习以及国内外会议,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达12人次,并资助有关老师的多次科研活动和学术会议。虽然岁月苍老了面容,染白了头发,但却赋予了稚嫩青涩的学生盛放的精彩,先后指导本科论文57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1人,其中45人已获得硕士学位;招收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此外还指导访问学者15人。


    培育名山,赤子之心系丹霞


      彭华在丹霞山的实践活动,开辟了学者深度参与地方发展的“协调-制约”模式,在政府科学决策、保护资源环境、照顾弱势群体、制约错误开发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对于丹霞山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彭华与丹霞山之间似乎有一种别样的感情,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使他不断思考如何让这片土地在众多的名山秀水之中脱颖而出。


    丹霞申遗


      从2006-2010年,彭华在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中担任整个系列的专家组长,同时担任丹霞山申遗专家组长。作为中国丹霞申遗的倡导者、发起人和首席科学家,发挥着专业支撑和主心骨的作用,并参与了申遗工作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为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对于他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冒险和别样的试验,中国第一个由地理学家主持的遗产申报项目,也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难度最大、一次入选遗产地最多、影响最大的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他需要重新出发,从头开始。


    为了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和世界遗产的知情率和科学认知,申遗成功之后,彭华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成果,对于高要求的他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再次燃起的心中的激情,开始尝试在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和科学馆做70多场丹霞科普讲座,还培养了一批志愿者,利用彭华提供的课件开展了50多场讲座,大大提高了中国丹霞的知名度和人们对丹霞地质地貌科学知识的认知度。丹霞地貌的科学价值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彭华还将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成果系统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旅游系列知识,亲自编制完成了丹霞山科普旅游指南、科教片解说词、科普导游图、博物馆展板和标识系统设计,发表10余篇科普文章,长期为丹霞山各类科普培训班、实训营和夏令营等担任科普导师,进行地质地貌科普讲座和实训指导。无疑这个尝试是成功的,这样的榜样效应还带动了全国许多科学家加入科普宣传活动,“中国丹霞进校园”活动已经被许多遗产地和地质公园效仿,带动了各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科普宣传活动。


    《地理•中国》


    2012年2月,为了更好的普及丹霞地貌形成的科学知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地质科考节目《地理•中国》栏目组一行跟随中国丹霞地貌研究专家、中国中山大学地质学教授彭华一起走进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广东丹霞山开展了关于丹霞地貌形成与发展的科学专题拍摄。


    虽然连续数日阴雨绵绵,却阻挡不住《地理•中国》摄制组探索丹霞地貌的热情。已年近60岁的彭华教授更是身体力行,在丹霞山景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爬上一个个陡峭的山峰,向《地理•中国》摄制组揭秘丹霞地貌数百万年的演变过程。在丹霞山锦石岩石窟寺进行拍摄时,彭华教授向摄制组详细介绍了石窟寺大雄宝殿中“龙鳞岩”的形成和组成结构,彭华教授指着造型奇特的“龙鳞岩”说:“这种蜂窝状的洞穴造型很像龙身上的鳞片,所以我们称它为龙鳞岩,它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潮湿冷暖而产生变化,所以也称之为变色龙。”除了锦石岩寺以外,摄制组还前往锦江水上画廊、通泰桥、狮子岩、阳元山等天然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景点进行拍摄,《地理•中国》摄制组对丹霞山山体的奇秀险峻赞叹不已。


      彭华是我国大旅游思想的首倡者和践行者。大旅游思想由原来不被接受到目前成为国家推动的主流思想,他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彭华在广东旅游研究中,发现推动旅游发展的不一定是景区,而是能够吸引人们到来的各种因素。广东就是被认为没有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但却成为全国第一旅游大省,说明广东有比景区景点更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提出了“经济驱动型”旅游地的概念。这样的探索是永不止步的,1996年彭华提出了“旅游发展新理念”,包括旅游无限化(资源无限、项目无限、空间无限、市场无限、产业无限等)、大旅游形象和旅游大环境理念等;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关于大旅游的概念、思想、理论和内容体系。这种思想虽曾被一些人批判,但在社会上却日益被接受,成为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决策理念。近年来国家政策日益倾向发展大旅游,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大旅游思想成为国家理念和国家行为。

      彭华的思维可以说是跳跃的,不断发散的,他总能在不断的尝试,大胆的猜想之后,进行小心谨慎的求证,从而开辟一条全新的学术道路和方向。这一点在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同样得到印证。2009年5月,彭华策划、筹备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会议。7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批准设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彭华被推举为工作组主席,标志着在中国研究了80多年的丹霞地貌走上了国际最高学术舞台。2010年8月,“中国丹霞”系列自然遗产项目以一种地貌类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引起世人的瞩目。


      彭华在成绩面前没有止步,他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世界上红层出露面积广大,但国际地学界对红层关注不足,对红层地貌的研究限于丹霞,各学科对红层问题的研究缺乏融合;尤其是对红层这个特殊的脆弱地理单元的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问题缺少关注。根据最近彭华等人的研究,中国的红层分布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0%以上,超过石灰岩分布面积和黄土分布面积。中国南方湿润区是中国红层集中分布区之一,大部分红层区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因此,他认为丹霞地貌研究必须向红层问题拓展。2011年中国地理学会批准了彭华的申请,在中国地理学会下面设立“红层与丹霞研究分会(暂称工作组)”;2013年8月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也批准了彭华的建议,将原“IAG丹霞地貌工作组”更名为“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个面的拓展与质的提升。面的拓展是由丹霞地貌研究向更大的红层地貌及红层问题的拓展,增加了与国际上相关研究的交集,有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质的提升是从以往关注形态和景观研究走向“地下-地表-地上”的综合研究,推动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融合,深入到红层区的地质基础、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生态安全和国土治理的综合研究,增加了与国计民生的接触面,也增加了学科的发展空间。


      红层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貌学问题,而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的综合科学问题。彭华近年来的工作,开辟了以系统思想和跨学科的方法对红层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新领域,以寻求红层区国土治理和环境优化的对策。这一创新性工作得到了学术界日益广泛的认同,他本人也获得了两项国家基金的资助。而且2017年度批准的国家基金项目中,包括中大和外校已知的4个项目是围绕红层问题,这也意味着由彭华率先开辟的新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彭华还启动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研究、研究生培养和国际交流项目,这样的尝试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009年以来,他已经成功组织举办3次丹霞地貌国际会议,合作组织了3次国际红层与丹霞地貌专题会议;在彭华的协助和指导下,2012年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博士生以丹霞山、龙虎山等为案例完成了博士论文;2015年,中山大学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完成了《美国西部红层地貌与中国丹霞山的对比研究》的论文。近年来,还与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联合考察。邀请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中国丹霞地貌调查和交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推广工作。

      至此对于丹霞的研究,彭华一手呵护着,像是看待自家孩子一样;一路扶持着,从学步到松开双手,大步的向前奔跑着。而这样的努力还没有终止,一直在路上。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彭华是具有4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一次支部党员学习活动的发言中,他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分享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理解。他表示,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入党初心,不忘党章,不忘誓词,不忘使命,不忘人民,坚定自信,敢于担当;与时俱进,就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与时俱进,就没有开拓创新,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他也将这样的思想付诸现实,由彭华牵头,以中山大学为主体,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申报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于2013年获得批准,这是我校获得的第一个该类重点项目,也是我国丹霞地貌科学领域的第一次国家尺度上的基础数据采集、丹霞地貌基础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建设的科技基础工作,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的基础调查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在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丹霞地貌是由中大的学者提出,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类型,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近年在彭华的领导和推动之下,丹霞地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成功走向世界。看到成果的同时,彭华依旧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该项目执行期五年,彭华和研究团队的成员从调查内容和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到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的设计建设,都进行了多次论证;为了做到数据真实可靠,已年过60的彭华和他的团队,挤出了几乎所有空余时间,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实地调查,尤其近四年来每个暑期都是连续四十多天的高强度考察,近两年更是在酷暑中穿行大漠戈壁,忍着高原反应攀爬在四五千米的青藏丹霞,为的就是拿到真实的第一手数据。目前已经完成前三年的重点基础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初步建设,每年均超额完成年度考核指标,受到科技部专家组的好评。该项目的目标将为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和全球对比研究树立科学范式和数据基础,为丹霞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回视此生,彭华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大胆的努力之中进行,他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讲台,书桌,以及外出考察的运动鞋。正如波浪一般的海洋,虽然也有风平浪静,但总是在等待着下一次浪潮的袭来。


    2017年10月27日,“第十七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在广东平远县开幕,会议为期3天,主题为“红层与丹霞地貌科学问题及其资源环境保护”,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甘肃省科学院和陕西省地调院等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著名丹霞景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作为我国红层与丹霞领域影响最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本届会议将主要围绕红层与丹霞地貌基本理论与研究动态、红层与丹霞地貌区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红层与丹霞工作组近期工作等三个议题展开。专家学者将深入交流近年来红层与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探讨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眼定情,心怀感激——科学家的情怀


            彭教授的夫人丰老师曾调侃说:“我说你呀现在最爱的就是丹霞,丹霞就像你的情人了。” 那么彭教授又是如何与他这位可爱的情人——丹霞结缘的呢?


            1987年,彭教授第一次到丹霞山,跟随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做韶关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陈教授因为工作较多而中途离开,于是就由彭教授带着陈教授的学生在丹霞山(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调研了一周,便和当地的人熟络了起来。彭教授回忆道,尽管那时丹霞山还只是一个地方名山,但自从第一次见到她便一见钟情,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地理人,有义务研究和推广她。于是在1988年,彭教授和陈教授一起帮助丹霞山申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拿到了第一块国家级招牌。那一年春节,他和陈教授两家人应仁化县政府的邀请到丹霞山过年,之后,他又单独帮助丹霞山做了许多事,这种情缘就这样稳定下来。


            1992年,彭教授应邀为丹霞山翔龙湖景区和阳元山景区做规划,因为丹霞山面临大开发,在外部创办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仁化县领导动员他来丹霞山,并承诺“来去自由”,“来者欢迎,走者欢送”。就这样席间玩笑一样的对话,当地迅速为他和全家以“三不要”的形式办好了落户丹霞山的所有手续。彭教授笑说这是“第二次上山下乡”,三年间他也以忘我的态度投入丹霞山的研究和新景区开发工作。在完成了翔龙湖景区和阳元山景区的开发到开放,建成了由他亲自设计的新山门综合楼并交付使用之后,仁化县兑现承诺,欢送彭教授去中大。


            彭教授说:“仁化县领导对我调动工作的帮助以及他们放我走的开明做法,让我感恩一辈子,我有义务为仁化县、为丹霞山做更多的事。虽然我离开了丹霞山,但依旧把丹霞山的事当做我的事,三十年未改初心,这就是我和丹霞山的不解缘分吧。”


    乐观追求,不念回报——科学家的执着


            2010年申遗成功后,丰老师写的感言中这样讲:“你是一个智者,因为你永远充满了才思,有无尽的创造力;你是一个傻子,因为你对什么事情都保持童真,在你面前,没有灰心,永远乐观地追求着你的梦。难怪人家说无知者无畏,是啊,只有傻子才能创造出惊天动地、史无前例、红遍全球的中国丹霞!”


            且不说丹霞申遗,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故事也一样精彩。时间退回到2003年6月,国土资源部地环司的领导打电话给彭教授,语气中带了几分焦急:“彭教授,你的丹霞山还报不报世界地质公园了?还有20天要国内遴选,人家的材料都报来了。”彭教授此前不下20次以多种形式催促丹霞山申报,但一直没有得到丹霞山确定申报的回答。不过他还是坚定地说:“丹霞山一定报”!


            彭教授说,他在1992年就写报告建议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但当地以条件不具备为由决定暂不申报。之后,通过写报告、会议提议等形式多次建议,都石沉大海。他觉得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实现丹霞山走向世界的一条路径,因此,他不愿意失去这次机会。于是,他立马打电话给丹霞山领导,询问申报的事情,得知县领导没有态度而要再次搁置,而新换届的县主要领导还不认识,这可把他急坏了。丰老师回忆说:他又急又气,狠狠地说:报不报不管它了!他在回到书房不过5分钟,又走出来说:“不行,我明天就去丹霞山,一定要报!”然后,又打电话告诉丹霞山的领导:“请你转告书记县长,明天我去丹霞山,如果他们不出来,我就到县委大院去骂了!”


            结果还真见效,第二天一早彭教授就赶到了丹霞山,书记县长都出来了,韶关市分管的副市长也过来了。彭教授说明了情况,陈述了意义,得到了领导们的积极认同和支持(之前省国土厅下发到韶关市的通知县市领导均不知情),决定立即启动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第二天,韶关市分管领导和仁化县分管领导都到了广州,一方面向省国土厅请示走特别通道,一方面在中大组织人员讨论计划。就这样,一个巨大的申报工程在没有立项、没有合同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20天!一套完整的申报材料完成了!彭教授亲自去北京陈述,以总分第五名列入国家推荐名单!以后,又经过半年多四个回合的高强度工作,其中有四个三天三夜不合眼的努力,终于在2004年2月13日丹霞山与张家界、庐山、云台山、石林、黄山、五大连池、嵩山一起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不仅让丹霞山跟这些名山站在了同高度,而且,Danxia Landform的名词也首次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的网站。


            丰老师说,彭老师的压力一般不表露出来,但我装不下事,压力比他还大,甚至因此而失眠。她说,彭老师可以不要钱帮人家干活,但地方要花钱啊,要布置博物馆、要做标识、要整治景区等,如果不成功怎么交代啊?但是她又知道,无论结果如何,彭教授依旧会坚定地做下去。


            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丰老师还清楚的记得,04年2月13日的夜里11点多,电话突然响起,来自于巴黎的越洋电话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彭教授从书房冲出来,抱起丰老师,在客厅内翩翩旋转了三圈,激动地大喊:“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了!!!”当丰老师讲述这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时,似乎当年喜悦今日依旧,当年场景历历在目,她的眼睛闪着泪光,感慨:“他就是把每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成功了更是开心得像个孩子!”


            到后来,从2006-2010年,彭教授再次主持了一个更宏大的项目——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个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坎坷、可歌可泣的申报历程,因为被许多媒体详细报道过,这里就不再记述申报过程了。


            丰老师这样感慨说:中国丹霞申遗尤其是最后两个多月都不是人过的日子,用度日如年和压力山大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彭教授在巴西最后等待世界遗产委员会敲下锤子的那几天,我和女儿可以说是在万分焦虑和失眠中度过的。这里引用2010年6月9日湖南崀山新宁县领导发给彭老师的短信就能够很好的说明当时的状态:“尊敬的彭教授,新宁五大家及62万人民祈盼您,务必顶住压力,顽强拼搏,千方百计夺取中国丹霞申遗新突破,以展您雄风,扬我国威!”


    钻研学术,心怀天下——科学家的眼界


           丰老师感慨道: “他觉得是好事,他就要做,就像申遗,申报地质公园,能造福人民的,他觉得是对的事情,他都要做。他能够成功,我觉得是老天在照顾他。”


            彭教授说,1999年他从老一辈手上接力丹霞研究会,“施政演说”中树立了两个大目标,一是完善丹霞地貌学科体系建设,二是十年内争取丹霞地貌走上世界。接着他在2000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丹霞地貌专著,2006年丹霞地貌以专章的分量纳入高校地貌学“十五”教材,实现第一个目标。为了第二个目标,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国际会议、申报世界品牌、出版英文论著、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努力,真的实现了他的十年“世界丹霞梦”。2000年他把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丹霞地貌著作带到了国际会议上,让国际专家们眼前一亮,为中国的丹霞地貌和丹霞研究而赞叹不已。从此开始了和国际上几个研究砂岩地貌的学者长时间的交流,直至国际上砂岩地貌学术研究最有影响力的Robert Young 教授在他的第二版Sandstone Landform (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 中大篇幅引用和介绍了彭教授的成果。2004年彭教授主持的丹霞山以“丹霞地貌类”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为被国际地科联和UNESCO认同和使用的术语。2009年5月他策划、筹备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会议,参会的国际专家主动起草发表了“丹霞宣言”,呼吁对丹霞地貌的国际认同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7月,在第七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批准设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标志着在中国研究了80多年的丹霞地貌走上了国际最高学术舞台。借着这种大好局面,彭教授在后来的几年中又组织了两次丹霞地貌国际会议,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组织了三次会议。就这样凭着一股拼劲,他硬是开辟了一片国际天地。


            2010年“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更是引起世人的瞩目。许多朋友建议彭教授该好好休息了,但他认为,丹霞地貌科学体系还不成熟,在国际上也仅仅是迈进学术殿堂的门槛,在国内和国际都需要进一步培育;而目前即便在国内,学术队伍还没有稳定,人才梯队没有形成,刚刚出头的年轻人还需要送一程。因此,他觉得目前还清闲不下来。


            更何况,近年来彭教授率先开辟了丹霞研究的新领域,也让他难以释怀。他在研究中发现,以往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长得“漂亮”的丹霞地貌,但对发育丹霞地貌的岩石——红层与红层地貌缺少关注,而红层在全国分布广泛,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0%,绝大部分没有发育好看的丹霞地貌,而是发育了“不漂亮”红层丘陵、红层劣地和红层山地等。恰恰是这些不漂亮的红层地区,存在的问题更多,并且与国计民生有更大的关系,如红层区一般都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退化问题。


            彭教授指出,红层劣地在西北干旱区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出现在东南部湿润区就是大问题,说明人类在开发利用上出了问题。彭教授这几年的从丹霞地貌的景观研究向红层及红层问题的拓展研究带动了国内研究的新趋势,也就是由原来的地表研究,拓展为“地下+地表+地上”(红层的地质问题+地貌与土地问题+生态问题)的一体化研究。因此,2011年,中国地理学会批准成立“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也批准了彭教授的建议,将原“丹霞地貌工作组”改为“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彭教授说,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面的拓展与质的提升。作者也注意到,国际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生态脆弱区”的话题,国家也十分重视荒漠化和生态退化区的治理,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彭教授开拓的新领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开创性工作,并将为社会做出更多新贡献。


    结语


           彭教授的学生翁时秀老师在采访中说:“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老师的地方有很多,但重要的一个是其科学精神,这精神大概是对自己胸怀的培养、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理想的坚持不懈吧。”而正值韶华之年的少年们,是否也像彭教授那样早年立志、不忘初心、执着奋斗了呢?


    附:中大官网彭华教授个人简历


    基本介绍:

      彭华,男,汉族,1956年生,安徽省砀山县人。现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历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第三、第四、第五届理事长,是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03-2004年成功主持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主持的《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系列成果获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10年成功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江西、浙江等省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


      在旅游开发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提炼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在旅游地开发、旅游文化、城市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新成果,创新意义显著。在应用研究方面,独立主持20多个跨省和省级、市级和县级旅游发展规划、40多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区、地质公园及各类旅游区规划设计。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是务实型、开拓型、复合型的旅游规划设计专家。2002年曾获仁化县人民政府重奖。

    社会任职: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


    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


    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委员


    国家住建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


    丹霞山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总工程师


    论著专利:

    彭华, 邱卓炜, 潘志新. 丹霞山顺层洞穴风化特征的试验研究. 地理科学, 2014, 34(04):454-463.

    Shixiu Weng, Hua Peng. Tourism development, 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the empowerment of Chinese historical village communities. Tourism Geographies, 2014, Vol. 16, No. 5, 772-784.

    彭华, 潘志新, 闫罗彬, Scott Simonson. 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 地理学报, 2013,68(9): 1170-1181.

    Peng Hua, Pan Zhixin.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hina Danxia geomorphology in the past eighty years. Sandstone Landscap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andstone Landscape. Wroclaw University, Poland. 2013: 133-139.

    Peng Hua, Pan Zhixin. Study on the weathering patter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Danxia bedding caves. Sandstone Landscap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andstone Landscape. Wroclaw University, Poland. 2013: 140-145.


    彭华. 泰宁在中国丹霞遗产体系中的地位. 世界遗产, 2013.04: 86-89


    彭华. 走向世界的丹霞地貌学术盛会. 地理学报, 2012,67(1)


    彭华. 中国丹霞的世界遗产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 风景园林, 2012,(1)


    彭华.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旅游学刊, 2012,21(4)


    彭华. 中国南方湿润区红层地貌及相关问题探讨. 地理研究, 2011,30(10):1739-1752.


    翁时秀, 彭华. 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07):


    翁时秀, 彭华. 政府与村民的行为对古村落保护及景观变迁的影响:基于本土社会学理论视角[J]. 地理科学, 2011,(03):


    翁时秀, 彭华.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9)


    欧阳杰,朱诚,彭华等.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岩体抗酸侵蚀脆弱性的实验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9):965-970


    Cheng Zhu, Hua Peng, Jie Ouyang, Zhinong Hu, Lan Li. Rock resis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rizontal grooves on Danxia slopes. Geomorphology, 123 (2010) 84-96.


    彭华, 张莉. 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 科学通报,2009,54(12):1798


    ZHU Cheng, PENG Hua,etc. Age and genesis of the Danxia landform on  Jianglang Mountain,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19(5): 615-630.


    欧阳杰, 朱诚, 彭华等.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类型及其空间组合. 地理学报,2009,64(3): 349-356.


    朱诚, 彭华, 李中轩等.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地理学报, 2009, 64(1): 22-32.


    朱诚, 彭华, 欧阳杰等.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发育年代、成因与特色研究. 地理科学, 2009,29(2):229-237


    OUYANG Jie, ZHU Cheng, PENG Hua etc. Types and spatial combinations of Danxia landform of Fangyan in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19(5): 631-640


    彭华, 赵飞, 王华. 关于主题旅游协作网络建设的探讨——以“霞客行”旅游网络为例. 热带地理2007,27(5):85-89.


    彭华. 关于“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地理, 2007,27(增刊):187-196.


    彭华, 黄进, 刘尚仁. 为了让丹霞山和丹霞地貌一起走向世界——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历程. 经济地理, 2006,26(增刊): 50-60


    彭华, 张娟, 周婷婷. 关于丹霞地貌科普旅游开发问题探讨. 经济地理, 2006,26(增刊): 61-65


    吴志才, 彭华, 黄进. 广东丹霞地貌发育的区域对比研究. 经济地理, 2006,26(增刊): 88-96


    彭华, 刘尚仁, 张珂.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科学价值和申报意义(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一集).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5-11.


    彭华, 张娟, 周婷婷. 丹霞地貌旅游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一集).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55-58.


    彭华, 赵飞, 周婷婷. 旅游需求调研方法及应用研究——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一集).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317-322.


    朱诚, 彭华, 李世成等.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 地理学报, 2005,60(3):445-455.


    彭华, 赵飞, 周婷婷. 丹霞山客源市场旅游需求调查与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6(1):49-53.


    吴志才,彭华.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热带地理,2005,25(4):


    彭华. 丹霞山——中国的红石公园. 中国国家地理, 2005(增刊):110-115


    PENG Hua, ZHANG Ke, LIU Shang-ren, Academic Values of Danxiashan Geopar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Danxia Geomorph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parks,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123-130.


    彭华、张珂、刘尚仁等.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及其地貌的国际对比意义. 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论文集. 地质出版社,2004,404-409.


    彭华等. 丹霞山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意义及其丹霞地貌发育特征. 地貌·环境·发展,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47-257.


    彭华, 赵飞. 浅论丹霞地貌类旅游区的文化开发. 地貌·环境·发展,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61-266.


    王华,彭华. 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旅游学刊,2004,19(5):51-55


    吴志才,彭华. 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 热带地理, 2004,24(3):289-292


    王华,彭华. 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评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30-34


    王华,彭华,吴立瀚. 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模式的探讨. 世界地理研究, 2004,13(3):79-83.


    刘尚仁, 彭华. 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 热带地理, 2004,23(4).


    吴志才、彭华. 汕头市旅游市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热带地理, 2004,24(1): 69-72.


    彭华、吴志才. 关于红层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中山大学学报,2003,42(5):109-113.


    钟韵、彭华、郑莘. 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概念、结构、要素. 地理科学,2003,23(1): 60-65.


    彭华, 吴志才. 红层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经济地理, 2003,23(增刊):19-27.


    吴志才, 彭华. 城市旅游市场分类研究及其意义.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19(3).


    彭华等. 旅游市场分类研究及其意义——以佛山市为例. 旅游学刊,2002,17(3): 49-54.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十年研究回顾. 经济地理,2002,22: 5-14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 经济地理,2002,22: 28-35


    ZHONG Yun, PENG Hua. Study on Function of Components of Dynamic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evelopment Reg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2, 12(3): 226-232


    丁健、彭华. 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2002,22(1):101-105.


    PENG Hua. Danxia geomorphology of China: A revie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46: 38-44.


    彭华. 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旅游学刊,2001,16(2):11-13


    钟韵、彭华. 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 旅游学刊,2001, 16(3):48-52


    钟韵、彭华. 浅谈旅游景点共享城市商务散客市场——以佛山为例. 热带地理,2001,21(2): 160-164


    彭华.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探讨. 人文地理,2000,15(1):1-7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2000,20(3): 203-211


    彭华.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 旅游学刊,1999,14(6):39-44


    彭华. 试论经济中心城市旅游发展的商务主导模式. 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


    彭华、钟韵. 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初步探讨. 经济地理,1999,19(1):111-115


    彭华.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75-81


    彭华、钟韵. 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思考:论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旅游学刊,1999(2): 21-25


    彭华. 南太行山嶂石岩地貌及旅游开发研究, 自: 地貌.环境.发展. 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292-296


    彭华. 旅游开发策划在旅游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地理.增刊,1999,19:139-155


    周亮亮、彭华. 佛山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 广东旅游,1999(7-8):71-74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 经济地理.增刊,1999,19:1-14


    彭华. 中山大学的旅游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在中山大学70年.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彭华. 我有幸成为陈传康先生的“外传弟子”, 中国地理学90年回忆录. 学苑出版社,1999


    彭华. 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 旅游学刊,1998,13(1):43-46


    彭华. 开发生态旅游之我见. 旅游调研,1998(11):20-23


    彭华、钟韵. 浅谈广州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 广东旅游,1998(6):9-12


    彭华. 广东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机制的初步探讨. 广东旅游,1998(5):18-20


    彭华. 试论丹霞山水中的自然文化发掘及旅游开发. 经济地理.增刊,1998,18:172-178


    彭华. 迎接’99生态旅游年. 谈广东生态旅游发展. 广东旅游,1998(10):4-5


    彭华. 区域旅游规划新理念. 广东旅游. 1997 (7-8): 55-57


    彭华. 谈旅游发展新理念(系列访谈). 广东旅游报,42-46期连载,1997


    彭华. 浅谈旅游无限化理念. 南方日报,1997,9,5(5)


    彭华. 旅游文化及旅游区文化开发探索, 自: 广东人谈旅游文化.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彭华. 试论山水文化的旅游开发. 广东人谈旅游文化.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彭华. 风景明珠丹霞山(等). 风景名胜杂志,1995(10)


    保继刚, 彭华. 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 地理科学, 1995, 15(1):63-70


    保继刚、彭华.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 人文地理,1994(2)


    彭华. 丹霞山风景地貌研究. 热带地理.增刊,1992.


    彭华、方平山. 齐云山丹霞地貌及旅游开发研究. 热带地貌.增刊,1992


    彭华. 深圳风景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陈传康, 俞孔坚, 高豫功, 彭华. 丹霞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研究. 地理学报, 1990,45(3)


    彭华. 根治漓江枯水. 改善旅游环境.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彭华. 立体旅游地图及编绘方法初探. 旅游教育出版,1990


    彭华. 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 地理研究, 1989,8(3)


    彭华、何越教. 试解台湾构造之谜. 上海地质,1989(2)


    彭华. 关于地壳演化机制的探讨. 科学探索学报,1985,5(4)


    彭华, 吴志才, 俞仲辉. 中国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


    彭华.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 [京]地质出版社, 2004


    彭华. 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78-698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 [穗]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彭华主编. 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2007,27(增刊)


    彭华主编. 第九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2006,26(增刊)


    彭华主编. 第八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2003,23(增刊)


    彭华主编. 第七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2002,22(增刊)


    彭华主编. 第六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2001,21(增刊)


    彭华主编. 第五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1999,19(增刊)


    彭华主编. 第四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经济地理, 1998,18(增刊)


    彭华主编. 广东人谈旅游文化. [穗]广东旅游出版社. (执行主编)1996


    保继刚, 彭华. 韶关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穗]广东地图出版社, (完成3/4)1996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旅游地理学. [京]高教出版社, (完成3万字)1993


    彭华. 地理绘画. [京]测绘出版社, 1988



    科研项目:

    I.主持的科研项目


    2013-     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 中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


    2011-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华南湿润区红层地貌发育过程及红层荒漠形成机理研究


    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丹霞地貌发育的外动力机制研究


    2007-2009 南方六省联合“中国丹霞”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综合科学研究


    2007-2009 广东省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综合科学研究


    2003-2004 广东省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综合科学研究  


    II.主持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1)省级规划设计项目:


    2012-2013 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008-2009 (南方六省联合) “中国丹霞”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规划研究


    2008-2009 (南方六省联合) “中国丹霞”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总文本


    2004-2006 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998-1999 广东省旅游发展战略 (总项目副组长,总报告执笔人之一)


    1998-1999 广东省旅游发展战略—区域协作、政策法规、发展对策等专题


    (2)地市级旅游规划:


    2008-2009 汕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7-2008 新疆哈密地区旅游开发策划与总体规划


    2004-2005 广东省佛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1998-1999 广东省佛山市旅游发展规划


    1996-1997 汕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996-     广东省清远市旅游发展规划


    1994-     广东省韶关市旅游发展规划 (总报告执笔人)


    1992-     河南省安阳市城市形象策划


    (4) 县级旅游规划


    2012-2013   广东省仁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12   江西省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12   广东省南澳海岛旅游产业园规划设计


    2004-2005   广东省乐昌市旅游发展规划


    2003-2004   广东省南雄市旅游发展规划


    2003-       广东省南澳县旅游发展规划


    2002-2003   广东省佛冈县旅游发展规划


    2002-       湖南省宜章县旅游发展规划


    2000-2001   广东省连南县旅游发展规划


    2000-2001   广东省澄海市旅游发展规划


    1997-1998   广东省高明市旅游发展规划 (总报告执笔人)


    (5) 风景区和旅游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


    2013-2014   韶石山旅游开发总体策划


    2013-       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2013-       前美古村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


    2013-       环丹霞山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


    2011-2012   江西省广丰县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


    2011-2012   丹霞山世界遗产地外围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2011-2012   韶关市大丹霞山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2   浙江省新昌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2010-       东莞生态园旅游开发专项规划


    2008-2009   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规划


    2007-2008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6-       广东省封开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规划


    2005-2006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巴寨景区总体规划


    2005-2006   江苏省江阴徐霞客旅游区综合开发策划与总体规划


    2003-       广东省南澳海岛旅游区总体规划


    2003-2004   广东省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2003-       广东省丹霞山旅游开发概念规划


    2003-2004   广东省南澳海岛旅游区总体规划


    2003-       浙江省宁波市都市农业园旅游开发概念规划


    1998-1999   广东省丹霞山锦江沿岸总体规划与项目策划


    1997-1998   广东省英德市英西峰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97-1998   广东省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993-       广东省丹霞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6) 详细规划、项目策划与规划


    2013-       环丹霞山产业园8个主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项目设计


    2011-2012   九仙山旅游区重点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2011   丹霞山世界丹霞地貌科教基地和设计


    2008-2009   丹霞山南门小区、夏富小区、龙王坪小区详细规划


    2002-2003   浙江省新昌国家地质公园硅化木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01-       广东省清远市银盏温泉公园项目策划、详细规划


    1998-1999   广东省深圳市西部海岸生态旅游区总体策划


    1995-       广东省清远飞来峡景区入口小区规划与综合方案设计


    1993-       河南省安阳“中华第一都”与殷商文化园开发策划


    1993-       广东省丹霞山阳元石景区开发策划、详细规划与设计


    1992-       广东省丹霞山翔龙湖景区开发策划、详细规划与设计


    1992-       广东省丹霞山新山门建筑设计




    获奖情况:

    主持完成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2011年六省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


    主持完成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2010年广东省政府记“一等功”;


    主持完成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2010年浙江省政府“特别贡献奖”;


    主持完成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2010年江西省政府“特别贡献奖”;


    主持完成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2010年福建省三明市政府“特别贡献奖”;


    主持完成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政府“特别贡献奖”;


    主持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获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获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的丹霞山旅游开发应用研究系列成果获2002年仁化县人民政府重奖;


    参编的《旅游地理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和中山大学优秀教材奖;


    参加完成的《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有增补)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