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彭富春 - 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
  • 彭富春,1963年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留德哲学博士。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先秦思想(老子)。主要著作有《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上海三联书店,2000),《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10),《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论海德格尔》(人民出版社,2012)[1] 等。2001年被选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社会兼职: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北省副主委、民革武汉市主委。2013年1月,武汉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增选彭富春为武汉市政协副主席。

    2016年9月25日,彭富春当选民革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2]


    人物经历

    彭富春:一个哲学家的漫游与奋斗

    《天下》记者 谢利芳

    四月微风里,珞珈山樱花树下,一个身着淡蓝衬衫的中年男人正向来访的记者们侃侃而谈。他身材高大、气色红润、中气十足,言谈举止间透着学者独有的深沉儒雅和博学睿智。他就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

    漫游求学,追寻智慧

    彭富春1963年出生在东荆河畔的江汉平原。父亲的早逝、母亲的含辛茹苦使彭富春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

    童年的彭富春喜欢玩耍、无拘无束。直到小学三年级,他才开始真正对读书产生兴趣。哥哥给他买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小词典》被他视为"最珍贵和最美好的礼物"。小学毕业那年,彭富春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读书对于自己的重大意义。

    1979年,16岁的彭富春考取了武汉大学,怀着帮助家乡走出贫穷和落后的理想,来到了珞珈山。然而中文系老师们讲授的是枯燥的知识和理论,课堂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和个性的张扬,这让天性聪明的彭富春很不适应,他的兴趣渐渐转移到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上。他坚持自学哲学系的专业课程,并决心做一个爱智慧的人,将自己的生命和哲学联系在一起。酷热的暑假里,他独自留校,日日与书本为伴,到最后,他把图书馆的哲学著作差不多翻了个遍。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成为武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师。

    1985年,彭富春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报考社科院李泽厚教授的50名考生里专业成绩名列第一。3年中,他听从恩师的教诲,坚持做"孤岛上的灯塔的守望者",努力思索、写作。1987年,他开始动手写作第一部阐述自己观点的学术专著--《生命之诗》,系统地论述了美学的核心问题,即人的审美化。北京学成归来,在学术界已有一席之地的他,又回到武大任教。蒙蒙雨夜里,梅园一角亮着的橘黄色的灯光,陪伴他在珞珈山水间追寻智慧的影踪。

    因为对享有美誉的哲人与诗人之乡的德国的深切向往,他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去德国求学。1992年,他通过了德语考试,成为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一名正式的哲学博士生,师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哲学名家海德格尔的弟子博德尔教授,专门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然而,强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去打工,蛋糕厂、建筑材料厂、纸品工厂等等地方他都去过,双手因此总是被烫伤或者割破。繁重的体力劳动、异乡人的歧视、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万分疲惫痛苦,失眠和肠胃疾病也总是折磨着他。他也曾想要放弃,但凭着"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坚韧和追求智慧的信念,经过3年的奋力拼搏,他争取到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可以安心从事哲学研究了。在博德尔教授的热情指引下,彭富春学会了一般的思想原则:批判,即划分边界,"边界是一个事物本身的起点和终点,在边界之处,一物与他物区分,而规定自身"。他持着这种批评的态度走向伟大的思想家们,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路。

    笃志学术、传道授业

    1998年,德意志归来,彭富春义无反顾地回到珞珈山任教。彭富春是武大第一个从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老师,当时,全国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超过10人。1999年初,36岁的彭富春被评为武大哲学系博导,成为武大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之后,他又担任武大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佛光大学哲学系教授,2005年任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

    彭富春是一位博学多产的学者。他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于1998年由欧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成为研究海德格尔的经典著作之一。此外,他还著有《漫游者说》、《哲学美学导论》、《哲学与美学问题》,《论中国的智慧》,《美学原理》,译有德国哲学家蓝德曼所著的《哲学人类学》和海德格尔讨论诗与艺术的《诗·语言·思》。自1998年以来,他在国内权威期刊《哲学研究》上每年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到目前为止,他已主持完成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5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专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彭富春也是一位被学生们衷心拥戴的"精神导师"。2001年,彭富春在武大推行与世界接轨的哲学教学模式,开办"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推出"原典教学":一方面讲授西方哲学的经典原著,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或者德文原著,另一方面解读中国思想的名著,鼓励学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这种讲课方式吸引了校内外大批学生,他的课堂和讲座常常爆满,同学们感言:"彭老师的课,使人得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同年,他被选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他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关注民生、心系天下

    彭富春不仅是笃志学术、著作等身的学者,锐意创新、深受爱戴的老师,而且是一位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关心国计民生的知识分子。

    从回国教学的第一天开始,彭富春就不断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问题。他积极关注武汉市环境建设,提出建立"大东湖"的概念;他关注武汉市现代化建设,认为武汉的现代化首先是武汉市民的现代化。

    2003年,彭富春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他连任十一届人大代表。他是武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参政议政,提出的议案引起广泛关注。

    某天,一个学生在一天内给彭富春打了100个电话!这一极端做法,引起了彭富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2004年3月,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彭富春提交了"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议,认为应该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课程,加强人格教育,维持学生情绪的和谐与稳定。第二年,湖北恩施高中邀请他给学生们作心理辅导报告,他欣然前往。如今,入学心理审查、心理门诊、心理课程、心理指导师等一系列制度在各大中学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彭富春的建议也从最初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2007年12月初,彭富春随中国人大青年代表团访问欧洲、比利时和罗马尼亚议会时,有位德籍"美女议员"在发言中对我国人权和宗教问题提出指责。彭富春率先给予她有理、有利、有节的指正,指出她对中国的不了解,还讲述了自己曾留德七年,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经历。会后,不少欧洲议员主动和彭富春握手、交流。彭富春用理智和智慧赢得了外交尊严,他至今颇有感慨:"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敌意来源于积习与嫉妒,误解来源于疏淡与试探,而期待则来源于理解与真诚。"

    2011"两会",再次将这位平凡的"教书匠"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QQ支招"大学生就业,"最维护国体的议案",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兽首之争"的激辨PK……他的"关于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的议案入选人民网"最维护国体的议案提案",得到国际书协主席刘正成先生的极力推崇,虽然有人反对这项议案,但彭富春十分豁达地说,"有人叫我'彭复古'、'彭古董',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传统文化能够引发全民讨论,这对于其传承和发展绝对是积极的。"对于兽首拍卖事件,彭富春提出"爱国理性论":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要体现出一个大国的气度,避免陷入爱国误区,否则爱国主义可能会演变成极端民族主义,爱国可能会变成害国!

    有人认为"教授就是要一心一意教书"。对此,彭富春认为:"学者参政议政,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的进展,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者自身的视野,提高了自身理论境界。"2012年"两会",彭富春提出"文化强国在于有强国文化"的观点,彭富春说,要建设文化强国,就要有强国文化,就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创新。只有强国文化才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才能强国。

    人间四月,樱花树芳菲已尽,珞珈山上,依然独有一份清幽,彭富春喜欢这里的宁静,他说他只想过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简单生活:教书、写书、思考,做一个永远的珞珈山人。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