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文祥:在创新性融合中释放网络文艺生产要素潜能
  •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意谓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文学,比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那么,推而论之,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鉴于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发展潜力,“网络文艺”能否成为一代之代表性文艺呢?半个多世纪前,即使脑洞大开,人们也难以想象,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呈指数级增长,并水银泻地般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业已成为一种巨大的塑造性力量。其中,作为技术、媒介、社会、文化等深刻变革的重要结果,网络文艺因“网”而生、向“网”而盛。诚然,作为新兴文艺,网络文艺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代之代表性文艺”的说法恐为时尚早,但综观当前文艺发展的总体格局和趋向,网络文艺的重要性却毋庸置疑。诚如是,其高质量发展自然要成为重点关注、持续深化的课题。

    一、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现在与将来

    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回顾网络文艺的简短历史,新时代十年恰是其快速发展的十年。尽管其间存在不少“野蛮”生长的成分,但总体上呈现形态多样、实践丰富、前景繁盛的态势。尤其是,在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蓬勃发展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在审美现代性(Aesthetic Modernity)的意义上,这些特点不仅形塑了网络文艺的“现在”,还影响乃至规约着网络文艺的“将来”。

    第一,网民规模庞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手机网民规模10.65亿;在网络文艺相关方面,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为10.3、4.92、6.84、5.21、7.5亿。无疑,庞大的数量“硬核”具有引发质变的强大动能,并给网络文艺的创作、传播、接受等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

    第二,技术+艺术赋能。 鉴于网络文艺发展的可塑性、生成性,要明确对象广受认同的“内涵”仍有不少的困难,但循着技术+艺术赋能的轨迹,其“外延”却日益明朗。或者说,在宽泛的意义上,当前的网络文艺可概括为三种形态:一是典型形态,比如,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音乐、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等;二是前沿形态,比如,虚拟艺术、互动艺术、AI艺术等;三是“泛”网络文艺形态,比如,文艺性短视频、网络直播,以及云文艺、数字博物馆等“+互联网”文艺形态。可以说,这三种形态与新兴文艺的三种“存在”状态相对应,可大致涵盖人们所议对象的全部范围。

    第三,艺术生产方式嬗变。 相比传统文艺,网络文艺最引人注目的质变或许是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在其丰富实践中,新型艺术生产方式之“新”主要体现为新的艺术生产力和新的艺术生产关系的统一,突出表现为媒介、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等艺术生产要素的内涵演化,以及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变迁。而外在的显现是,诚如艺术实践所表明的,新型艺术生产方式带来了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接受和再生产等诸方面机制的重塑,乃至再造。

    第四,数字文化范式转换。在库恩“范式”的意义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革命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文化后果,比如,“网络社会”崛起(卡斯特)、“数字媒介社会”成形(水越伸)。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这种范式转换类似福柯在讨论“现代性”问题时所说的“思考、感觉方式”和“行动、行为方式”的嬗变。其中,如果说,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超越,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当前,数字文化范式转换改变着文化艺术场的生态格局和发展态势,也极大地推动着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实现自发性重构。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表达。作为复杂的精神象征行为和情感表达形式,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或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种意义上,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拓展,作为活力充沛的新兴文艺,网络文艺必然要以丰赡的、饱含真情的艺术形象呈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律动,表现人们生活方式、现代性体验、思想观念等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转换和投射中,通过精品化生产和高质量作品,网络文艺对当代中国的时代风尚、审美文化、价值理想等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

    第六,青春力量彰显。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10—49岁网民占比达64.8%,20—49岁网民占比达50.5%。无疑,数量庞大的年轻网民势必带来网络文艺的“年轻态”:一是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二是效果不佳的艺术传播往往意味着失败的艺术创作;三是青春的趣味和爱好不等于创新,但定然会驱动创新。事实上,时至今日,年轻态就像氤氲因子弥漫、渗透在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着艺术创作中题材类型、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以及艺术传播中平台渠道、接受方式等的选择与确认。不仅如此,在更深远的意义上,“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为此,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势必要沉潜蓄力,积极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青春之歌,以青年语、共情词汇聚推动时代发展的青春力量。

    当然,在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中,别的要素也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和影响,比如,产业经济、文化体制、审美品位、价值观念等。从内驱动力的维度看,如果说,网络文艺的创新发展是了不起的现代性事件,那么,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则形成了一幅由多元叙事话语组合而成的精神地形图。借由沉淀、凝聚其间的审美现代性,我们可以观测、辨析此一“精神地形图”的形状和性状,并于分离与关联、转折与裂变中透析那些不断更新的动力所标示的发展脉络和趋向。

    二、网络文艺在当代文艺发展中的性质与位置

    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是:在多种多样的文艺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百花园中,网络文艺缘何因日益鲜明的审美现代性而“突显”出来?或者,换一个说法,网络文艺何以可能成为“一代之代表性文艺”?

    从社会发展史看,相比此前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我们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技术发展、媒介变革的意义上,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以及艺术趣味、审美观念和价值理想等。而在新的艺术生态和文化生态中,顺应数字文化发展潮流,网络文艺日益成为“数字文化”范式转换与嬗变的显著表征和结果。诚然,在发展、流变过程中,网络文艺与百年前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新文学”“新文化”等存在相似之处,即,具有过渡性、历史性和交织叠合、融会生成的特点,但在技术、艺术、媒介、社会、文化、经济等矢量合力作用下,网络文艺与时代发展同声相应、与社会进步同气相求,其创作生产和蓬勃发展呈现两个引人瞩目的特性。

    一是典型—代表性。作为新兴文艺,网络文艺天然携带网络基因,深受互联网思维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由“最大变量”向“最大增量”转变的过程中,居于“网络”和“文艺”交汇点上的网络文艺因其独特优势、审美价值与功能而成为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意义上,相较其他文艺形态,网络文艺在当代文艺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其典型性、代表性也得以突显。

    二是生长—未来性。在纵向比较的维度,网络文艺于丰富实践中以其情感体验、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新特征、新品质而呈现新兴文艺有别于传统文艺的审美现代性,同时,在横向参照的意义上,网络文艺还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类似文艺实践的、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作为新生力量,网络文艺之“新”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更体现在表征“未来”的能力上,即,通过艺术想象和幻想的加工、提炼,或在“运用美的规律”的创造中表征、显现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社会进步的具体要求。在审美关系与现实关系的紧密关联中,庶几可以说,这种艺术特征和表征能力意味着真正的审美现代性,而充分体现这种“艺术特征”与“表征能力”的文艺形态则更有可能寓示和代表中国文艺发展的未来。

    所谓“明者远见于未萌”,在以上两个突出特性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中,网络文艺的“典型—代表性”“生长—未来性”是对“未萌”的显现,同时也是优势、品质、潜能等的呈现——它意味着网络文艺在当代文艺发展中的性质和位置。诚如是,充分释放生产要素潜能、促进新时代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具有可见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三、在创新性融合中释放生产要素潜能

    实践表明,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媒介变革、艺术创新、文化进步、产业发展等的综合作用,也得益于党和国家的积极推动。比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中将“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列入“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引导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对新兴的网络文艺来说,党和国家的重视是其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升的结果,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多种利好举措的促进,新时代十年网络文艺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时至今日,考察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要有三个维度的系统观照: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历时性比较;二是中国与西方的共时性参照;三是加强与修正的反身性(Reflexivity)透视。而聚焦到一点,或三个维度的叠合性共存与有机统一即是“创新性融合”。简要说来,在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的交织渗透中,要明晰过去的“传统”、冲击传统并刺激其发生变化的“新元素”和变化后的“现代”,进而考察两者相互作用而缔结、凝聚的艺术新特征和审美新特性;在网络文艺与西方类似实践的交流互鉴中,既突显前者的“中国特色”,又充分关注后者鲜明的前卫性、先锋性及其寓含的借鉴意义和创新价值;在反身性维度的流转和生成中,要增强审美观照的综合性(包括文艺之“内”的内容、形式和文艺之“外”的技术、经济、文化、政治、传播等),同时还要突显系统要素的多维间性和层次性,尤其是,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等作为反身性的叠入要素对网络文艺创新带来的影响。当然,对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来说,如下“一体两面”的工作更具现实意义:一是强化“作品”中心论,并于矢量合力的优化中提升创作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即,系统观照技术、艺术、媒介、传播、产业、社会、文化、用户等矢量因素,汇聚、释放其中的潜能,切实变动能为产能。二是树立“质量为王”意识,克服创作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不必讳言,在快速发展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量上的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内容制作上的同质化、模式化,艺术与经济、审美和娱乐的龃龉,还有伪现实主义的迷思、信息茧房的束缚、加速社会的困惑、浅审美的弊端、流行时尚中的诸多乱象等。这些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高度警醒,以便促进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更好地由自律走向自觉。

    综上所述,在学术研究上,陈寅恪先生曾提出“预流”的说法:“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就艺术实践来说,建基在艺术规律之上的艺术自觉是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题内要旨。诚如是,对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而言,如果说,“预流”式的审美观照吻合文艺创作生产的实际,或者说,是网络文艺新实践和新特性在思维上的客观反映和要求,那么,在创新性融合中充分释放生产要素潜能,是网络文艺更好表征时代生活、更好展现其审美现代性,并更好走向未来的必然路径。

    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网络文艺与文化等。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