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专访彭国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身心——从儒家的功夫论谈起
  •         按:近期彭国翔老师出版了新著《身心修炼:儒家传统的功夫论》,我们就这本书对彭国翔老师进行了采访。本书是彭老师二十多年来对“功夫论”思考的总汇。所谓“功夫论”是儒家对如何实现理想人格的种种方法。如彭老师所言,儒家有“宗教性”的传统,儒家的“宗教性”不是一神教的宗教模式,而是即凡俗而神圣,在“万物一体”的思维模式之下,思考如何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圆满,借由成仁成圣,实现儒家的理想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彭老师对功夫论的思考,不限于中国文化内部,而是建置在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之上,在中西之间穿梭往来,尤为珍贵,可供借镜。本书的编辑成书工作,是在上海封城,万物静默之际完成的;而本次采访则是在岁末年终,疫情肆虐之下进行的。在这一人类的特殊时期,思考如何成人,读者与作者共同经历一场身心修炼。


    本次访谈由學人Scholar志愿者孙绪谦完成,下文简称“学人”。


    一、功夫实践的最高境界是“彻悟”


    学人:您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儒家“功夫论”的意涵?


           彭国翔:“功夫论”就是“论功夫”,即关于“功夫”的各种思考所形成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这里的“论”字,是内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理论”、“论说”,当然也可以叫“哲学”。因此,“功夫论”也就是关于功夫实践和方法的理论、论说和哲学。而“功夫”这个词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实践”和“方法”的意思。“实践”和“方法”总是关联于“目的”。换句话说,“功夫”总是指向一个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目的”不同,自然也对“功夫”的实践和方法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如果你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儒家的君子人格,那么,你关于功夫的思考,或者说你的“功夫论”,便自然围绕如何成为一个“君子”这一目的。如果用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自身的话语,目的是“本体”,实践和方法是“功夫”。同样,如果你追求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像佛陀那样的存在,或者说成为道家经典中描述的“真人”、“至人”和“神人”,那么,你的功夫论便自然会体现出佛教或道家道教的色彩。


            我之所以用“功夫论”这个名词,一来是内在于中国传统自身的话语,使用传统自身的语汇;二来是希望避免像“哲学”这样的现代词汇对中国传统中关于功夫实践的各种思考所可能造成的狭隘化或过度泛化。当然,我曾经做过澄清的工作,指出中文里的“哲学”,不必是英文“philosophy”的直接对应;而英文里的“philosophy”,涵义其实也比一般的理解远为丰富。这个问题我在《中国哲学方法论:如何治中国哲学》一书里有详细的探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参考,这里就不多说了。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