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彭正元,跪着谱曲《彭祖之歌》
  • 彭正元:作曲家,大革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协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江南丝竹乐代表性人物。1944 年 12 月 出生于江苏建湖,1958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1965 年毕业分配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及上海歌舞团担任乐队演奏员,1979年调入上海民族乐团,任乐队大提琴、低音声部首席。器乐代表作有:《秋湖月夜》《庙院行》《秋雨》《水乡吟》《故乡行》《新良宵》《祭月》《莲花》,以及大型民族管弦乐《牧民歌舞》《边寨舞曲》等。此外,他还创作了 400 余首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如《请到我们菜园来》《太阳,您早》《我的根》《梦中相思河》等。他的艺术成就词条被《世界名人录》《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中华人物大典》《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等收录。


    “兄弟情缘,前世之约,祝我的手足兄弟永远健康幸福!”,“兄弟早安,敬请保重,美好的生活在前方向我们招手呢?”,“我的挚友加兄弟,你我心相依”,“宗亲们早!每每念及大家,心中有股暖流”。这是彭正元老师每天一大早在微信群里,对大家的问候。自八个月前上海宗亲建立微信群以来,这种问候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彭正元老师是原上海民族乐团知名音乐家,今年已经77岁了,但他一点也不服老,热心参与宗亲的各种活动,是宗亲中的活跃人物。今年3月,上海宗亲举办“彭祖文化研究上海论坛”,他忙前跑后,排练节目,现场指挥,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被大家尊称为“精神领袖”。


    “彭家人要有志气,不要给祖宗丢脸”


    1944年12月,彭老师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农村,那一带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总部所在地,他的父母都成长于革命家庭,在红色革命的环境中,他度过了难忘的幼年时代。解放后,彭老师的父亲到了上海一家工厂工作,这成为他们全家来到上海的起源。“父亲刚到上海稳定下来,就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六人乘小船,沿东海南下,到上海和他团聚。”这一年,彭正元刚好七岁,谈起往事,他还依稀记得一家人在海上漂泊的情景,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出远门,虽有点紧张,却很激动。


    几年后,他们全家搬到了全国第一座工人新村——上海曹杨新村,在这里,彭老师在严厉的家教尤其是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母亲对我们非常严格,学习成绩不好,和同学打了架,都会受到母亲的严厉批评甚至打骂”,彭老师回忆起了童年往事:“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母亲罚我跪在地上,大声地训斥说,彭家人要有志气,干什么都不要落后,不要给祖宗丢脸。”在这种严厉的教育下,彭正元做什么都要力争第一:学习成绩第一,学校开运动会,跑步、跳绳、单双腿跳,一拿就是好几个冠军。1958年,彭老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走进了这座被外国人誉为“音乐家的摇篮”的名校,从此开启了音乐这一终身职业。


    1965年,彭正元老师中学毕业。作为家中长子,由于要承担家庭经济义务,他放弃了去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机会,进入上海舞蹈学校工作。在这里,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音乐深深打动了他,为他日后的演奏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79年他被调到上海民族乐团,不久,应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的邀请,创作了人生中第一首乐曲——《秋湖月夜》。该作品取材于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巜念奴娇.过洞庭》,抒写人们面对湖光月色的无尽思绪与遐想,音乐古朴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具有中华传统艺术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之美。1983年该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一等奖”。


    “艺术永远有遗憾,作品是遗憾的艺术”


    首部作品的成功让彭老师信心大增,也激发了他对丝竹乐的创作热情,从此他一发不可收,相继创作了《庙院行》《秋雨》《新良宵》《故乡行》《莲花》《灯节》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秋雨》中,他在八把蒲扇上各串起20粒纽扣,演奏员以不同的节奏和力度挥舞蒲扇,就会发出各种秋雨的声音,非常逼真。这开启了“别样的打击乐器”新方法,他还首次在江南丝竹中揉入“人声”,以及把江南丝竹与宗教题材相结合,这些创举在业界赢得了不小的赞誉。


    《新良宵》是2013年上海群众艺术馆向他委约创作的一部作品,作品以民乐一代宗师刘天华的二胡名曲《良宵》为摹本,来表现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情景。“第一年,只得了个铜奖,这对我是个极大的耻辱,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拿就拿第一,我很不服气啊!”彭老师激动地说。接下来的几个除夕夜,彭老师特意在家里挂上彩灯,吹拉弹唱,向家人表达最美的祝福,营造喜庆的气氛,以此酝酿创作灵感。经过四年多的反复打磨,作品日臻完善,在2017年江苏省举办的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中,《新良宵》被20多位评委全票破例评为“优秀创作奖”,彭老师也因此成为唯一连续三届获得“海内外江南丝竹作品比赛”优秀奖的作者。

     

    彭老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这样,要经过多年的修改,才最终定稿,修改时间最长的是《故乡行》,前后竟改了10多年,即使最终定稿了,也还有欠缺。“总有瑕疵,艺术永远是有遗憾的,作品就是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彭老师对于反复修改作品这样解释道。


    “用泪水揉成《祭月》的每一个音符”


    用作品深切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彭正元老师艺术生涯的又一次升华。《春柳》表达了彭老师内心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柳树不羡慕万紫千红,不愿做蝶恋花,只静静地、孤独地站在岸边,轻轻摇动着柳条,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心香》提醒人们,在心中永远点燃一炷香,悼念离世的亲人,不忘记那些值得记忆的人。


    最让彭老师魂牵梦绕的是《祭月》。这是他为了纪念仙逝的母亲而倾心创作、反复修改的一首丝竹乐作品。2011年中秋之夜,彭正元老师的母亲去世,最亲的人突然阴阳两隔,彭老师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思念中,于是,他把对母亲的深情和不舍化为每一个音符,开始了《祭月》的创作。


    乐曲以飘柔的女生哼鸣与二胡独奏开始,形成空旷的遥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的轻声呼唤,如泣如诉、动人心魄。接着,乐曲在人声的伴唱中,由二胡与琵琶二重奏,表现天上人间、母子间互诉衷肠的动人情景。乐曲中段,作者借用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骨干音,以不断转调手法,描述了作者孩童时代围绕母亲膝下,嬉戏玩耍、欢乐甜蜜的幸福画面,抒发了母子间曾经的盈盈笑语、快乐无尽的亲情。乐曲尾声,采用男声嘶哑的反复呼唤,与低笛、二胡、古筝等混成一体,犹如在荒野空谷中回荡,渐去渐远,延绵不绝,表达了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作品一出,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被业内大家评价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十年后的今天,他在给朋友发来的微信中这样写道:台历中的五月,记着妈妈的生日;翻过几页的九月,写着她离去的日期——十年前的中秋夜,成了母子永别的泪。一首巜祭月》中的每一个音符,是儿子用泪水揉成,是那样令人心碎-----

    “为祖宗谱曲,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2019年6月,武警黄金指挥部原政治部主任彭水朋将军委托上海宗亲辗转找到彭老师,请他为《彭祖之歌》作曲。因为外面打着各种旗号行骗的人不少,彭老师开始有点将信将疑。当水朋将军的词发给彭老师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也完全相信了。“水朋将军的歌词写得太好了,太精彩了,对仗押韵,言简意赅,三段话把彭姓的来历、彭姓的传承及彭祖文化的博大精深精要地表达出来”,彭老师不止一次地说:“为老祖宗做事,我责无旁贷。


    接着,彭老师放下了出版第三部作品集的事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彭祖之歌》的创作中。他反复朗诵吟唱歌词,磋磨着祖先的脉搏和心跳,感悟着彭祖文化的底蕴,联想着彭氏血液中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性格,开始酝酿歌曲的音符和旋律。每当夜深人静,他双腿跪地,双眼紧闭,屏住呼吸,一边吟诵乐曲,一边反复推敲,为此,75岁高龄的他,常常殚精竭虑,寝食不安。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创作,终于完成《彭祖之歌》的谱曲工作。


    《彭祖之歌》一上线,就以旋律优美、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受到广大宗亲的喜爱,很快在众多的微信群里传播开来。静静地、反复地听着《彭祖之歌》,仿佛穿越时空,让听众回到了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老祖宗,从大漠深处,以渐慢渐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随着乐曲的不断浑厚雄壮,队伍越来越长,直到21世纪的今天,出现八百万彭祖后裔代代兴盛的繁荣景象。


    现在,彭老师正在忙于出版自己的第三部作品集,他决定把《彭祖之歌》选入其中,并作为本集的最后一首曲子。“这将是我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了,我把《彭祖之歌》作为压轴之作,因为彭祖是我生命最早的源头,作为一名彭祖的后人,我永远记住我姓彭,不能给祖宗丢脸”,彭老师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右手用力往前一挥,铿锵有力地说:“能为祖宗谱曲,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