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彭双喜: “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一生
  • 彭双喜现任四川省宣汉县胡家镇花池初级中学副校长。成为一名教育者,源于他和希望工程的缘分。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他一度面临失学的困境,是希望工程为他的人生点亮一盏灯。师范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母校教书,将这盏希望的灯火延续下去。


    1977年,彭双喜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花池乡(现隶属于胡家镇)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地处川东北大巴山深处的偏远山区,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因为交通不便,缺少资源,贫困一直困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彭双喜记得,小时候,家里只有一亩多地,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务农,卖出少量的农产品换取微薄的收入。家里兄妹三人要上学,还有爷爷奶奶要照顾,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每当新学期开学,都是彭双喜最难的时候。家里交不齐学费,他只能先交一点,跟老师申请剩下的缓一段时间,但往往直到年底才能陆陆续续地把学费补齐。


    彭双喜热爱读书,成绩也很好,但是“辍学”两个字就像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他一直担忧,不知哪天自己就要告别学校,告别老师和同学们。


    就这样,家里勉强供他读到小学六年级,彭双喜第一次听说“希望工程”。1990年6月,团四川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的支持下,在彭双喜的家乡宣汉县修建了四川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宣汉县希望小学。


    彭双喜至今记得,学校挂牌仪式举行那天,“在我们乡里都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情”。那时,彭双喜作为学校舞蹈队的一员,还在庆祝仪式上表演了舞蹈节目,“当时心里很欢喜,很激动”。


    “白阿姨不仅给我物质上的资助,还有精神的鼓励”


    从那以后,凭借希望工程的影响力,宣汉县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得到了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彭双喜也成为四川省实施希望工程以后受助的最早一批学生。


    “当时,学校收集统计家里比较困难的学生情况,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进行对接。资助我的是在成都热电厂工作的白培英阿姨。”彭双喜回忆,“她每一年都给我物质上的帮助,一直到我毕业后参加工作”。


    受到白阿姨一家经济上的资助,彭双喜读书更加刻苦,以加倍努力回馈来自社会的关爱。读初中时,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里排前三名。平时住校,周末才能回家。记得有一次,周末回到家里,彭双喜直奔房间,写作业、复习,完全忘记了时间,作业写完后,走出房间,才发现天都黑了,父母不知道他已经回来了,还在等他吃晚饭。


    “对我们大山里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抱着这样的信念,彭双喜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每天中午午休时间,其他同学都在休息、玩耍,彭双喜还到附近的山上去看书。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白阿姨的来信成为彭双喜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白阿姨每个学期都要给我写两三封信,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她的儿子和我年龄相仿,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通信,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直到现在,彭双喜仍然非常怀念那一段书信往来的日子。


    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彭双喜和白阿姨一家一直是书信往来,没有见过面。直到2007年,已经在学校教书的彭双喜到成都出差,才有机会见到了白阿姨。“我专门到她的家里去拜访,受到了她们一家人的热情款待。知道我当了老师,白阿姨非常高兴。当时还见到了她的儿子,也已经成家立业,我们聊得很开心。”对于这亲情一般的缘分,彭双喜感恩至今。他说,白阿姨一家的想法非常单纯,就是想要伸出援手,帮助一下困难的孩子,而这样的善举,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让更多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小时候,彭双喜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但是从宣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却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当时,他教书的地点并不是宣汉希望小学的中心校区,而是位于梨树坪的村级小学。


    所谓的小学校舍,就是村里以前地主家的木板房。在泥土地上摆几张长条桌椅就是教室了,大风一起,屋里尘土飞扬。操场是一块农田平整成的空地,厕所是猪圈改造的旱厕。在教室后面,用竹帘简单地隔一下,就是他的宿舍。


    学校当时一共只有三位老师,其中两位家在村里。每当夜深人静时,四面透风、老鼠乱窜的教室里,就只有他一个人。“说一点不害怕是假的。”彭双喜回忆,但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也没有磨灭他心里的热情。


    彭双喜回忆,当时,学校一到五年级,一共有80多个学生。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只能让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个教室上课,老师们也都是身兼数科,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都要教。


    因为吃住都在学校,所以彭双喜有大量时间给学生辅导功课。“当时年轻,精力也比较好,心里想的就是让家乡的孩子多学点知识,以后能走出大山。”


    彭双喜一有时间就和孩子一起运动,做游戏,谈心。“和学生在一起相处得融洽,他们会更爱学习。”有时遇到学生因为家里困难面临辍学,彭双喜就一次次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做学生父母的工作。


    彭双喜为孩子们忘我地付出。他来到学校后一年时间,在期末考试中,四门学科里有三科取得了全乡前三名的好成绩。


    彭双喜记得,一天中午他正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个学生跑过来,递给他两块糖。“老师,我跟我爸去参加宴席,桌子上发的,我给你拿回来了。”回忆起这个小细节,彭双喜还记得当初的感动。“如果你给孩子多付出一点爱,他们就喜欢、愿意和你交心。”彭双喜一直悉心地呵护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给他们讲什么是希望工程,让他们懂得感恩,将来走出去,学本领,再把爱心传递下去。“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贫困家庭的学生受到教育,能够得到帮助、关怀,能够走出来,再回报家乡。”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彭双喜现在工作的花池初级中学,之前和宣汉希望小学是同一所学校。1993年,希望工程捐建的宣汉希望小学建成后,宣汉县花池初级中学与宣汉希望小学分别设立。2004年2月,彭双喜调任花池初级中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之外,先后担任团支部书记、教务主任,今年5月开始担任副校长。


    每天早上6:30,彭双喜就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行政工作之外,他还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周要上12节课。因为学生住校,晚上设有晚自习,他还要给毕业班的学生补习功课,每天回到家的时间都在晚上10点以后。


    彭双喜说,并不只有自己这样,大部分老师都是如此。“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本地人,想要让家乡的孩子学有所成,有出息,对于每一个学生,我们尽量做到不能把孩子耽搁在我们这个教学点上。或许大家没有多么高大的理想或者情操,但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学校老师共同的想法。”


    彭双喜介绍,由于当地不富裕,很多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比起一般的学校,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融入投入得更多。“现在国家政策很好,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得多,绝大部分学生读书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但也有个别的学生,由于家里的变故等原因,上学有困难,我们都会采取一些救助措施。比如减免生活费,或者我们自己给他们一些资助,让学生能够度过难关。”


    花池初级中学曾经有一个学生,考上专科学校,但是学费对家里来说是“老大难”,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大家共同出力资助了这个学生,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了。还有一个女生,在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彭双喜安排她和自己的女儿住在一个寝室,在生活中给她很多关照。现在,她已经在四川农业大学读研究生了。


    彭双喜说,这样的例子在学校还有很多。“我们一旦了解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尽可能地想办法帮助他们,不让因贫失学的现象发生。”这些年,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走出了大山,很多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感恩


    担任教务主任、副校长以来,彭双喜努力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呈现新发展和新作为。


    彭双喜向记者介绍,学校十分注重思政教育的设计和创新,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对全体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比如之前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家乡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些成就,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学校、老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在班队课活动中,学校也设计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爱护家乡教育,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进行志愿服务,清洁公共环境或者关爱孤寡老人等,还开展春游踏春活动、党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彭双喜欣慰的是,学校的孩子们非常团结,互助友爱,每当有同学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献出爱心。


    2009年,学校一个叫小彭(化名)的学生得了白血病。因家庭经济困难,正当一家人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一筹莫展之际,在学校组织下,小彭的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他筹集治疗费。最终,在学校师生、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努力下,为小彭筹集到20万元治疗费,小彭的白血病经过治疗已经痊愈,现在他已成家立业。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失去机会”


    如今,彭双喜已经在教育岗位辛勤耕耘20多年了。他的爱人是宣汉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现在也是宣汉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他的妹妹、妹夫都是教师。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侄女也成为一位幼儿园教师。


    “老师这个职业比较辛苦,尤其是我们山区学校。但又是很有意义的,是不可替代的。”虽然辛苦,但彭双喜热爱这份事业,他说,每天置身孩子们中间,看到一张张青春的脸,感到自己的心里也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由于夫妻俩工作都很忙,无暇照顾女儿。女儿三岁多的时候,常常跟着爸爸妈妈到学校去。“有时候我在辅导学生的时候她还会跟着跑进教室里面去,乖乖坐在座位上。”或许是受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如今已经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彭双喜说,希望工程在一个孩子关键的时候给予他帮助,为他打开一扇门,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正是因为有这样切身的体会,如今他在工作中一直关注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孩子,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不让任何一个有能力、有意愿读书的孩子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失去机会,这是我在教育工作中始终贯穿的信念。”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