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90后大学教师青春在扶贫路上绽放——记长沙理工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彭怡峰
  •  90后大学教师青春在扶贫路上绽放

                                               ——记长沙理工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彭怡峰


          彭怡峰,长沙理工大学教师,1990年出生。新婚不到2个月,他就来到偏远的山区新宁县枧杆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

        田间地头的宣传员

          为了讲好扶贫故事,彭怡峰经常和村民们一起聊天。“和他们聊天能让我获得最鲜活的素材!”彭怡峰这样说道。为了将最精彩的脱贫攻坚瞬间定格,他经常背着相机一拍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了素材,彭怡峰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撰写扶贫故事,为此经常熬到深夜。“彭主任是最辛苦的‘秀才’,白天外出入户走访,晚上加班写材料,我们都很佩服他!”村主任龙艳洲这样说道。

          一年多的时间,彭怡峰就撰写了20多万的文字。通过他的文字和照片,枧杆山村养牛大户唐继件、“鸡司令”杨金玲、裁剪师傅杨艳群等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故事广为人知,新华每日电讯、湖南卫视、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长沙理工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情况。

        扶贫政策的宣讲员

          驻村期间,彭怡峰经常入户走访,宣讲扶贫政策。在大学里,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枧杆山村,他是扶贫政策的宣讲员。“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比学生的思想工作更难做!”这是彭怡峰驻村期间的感受。

          贵王桥是村里一座年久失修的桥,也是该村5组村民出行的必经之桥。在长沙理工大学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旧桥得到了拆除重建。然而,由于村民不让征地,新桥两端的道路打不通,贵王桥一时成了“孤桥”。彭怡峰等挨家挨户反复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村民,贵王桥两端的路也终于打通了。

        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在枧杆山村,村民们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建起了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芒果视听文化站、爱心公益超市、村级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健身场所、农耕文化展览室等10个文化阵地,开展文化讲堂、文艺演出、科普文化讲座、农业技术培训等文化活动140余次,累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贫困户要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发展好产业。为此,彭怡峰协助工作队队长宋刘斌邀请学校化学学院专家到村研发酵素有机肥,提升脐橙口感,建成了150亩生态脐橙园基地;引进“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建成了绿色水稻基地;帮助建起了大棚果蔬、高山生态养殖场、光伏发电站、2个扶贫车间共5个产业基地。如今的枧杆山村,456名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19年突破60万元,村里的“80”“90”后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创业。

        (记者 石金玉)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