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彭祖籛铿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 彭祖籛铿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摘 要:彭祖籛铿在华夏历史上载誉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是国内外彭姓宗族公认的始祖。彭祖籛铿生活在唐尧虞舜时期,历夏至商,史料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彭祖的记述,但其出生地后人说法不一,有四川彭山说、陕西华县说和河南新郑说等,但都是凭单一史料文献的推论,导致争论一直不绝, 故有深入考论以求取得共识的必要。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新资料,特别是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发掘,为我们探究彭祖籛铿出生的这段历史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史料的梳理和辨析,结合新密古城寨地望、民间传说和民俗调研,以及古城寨考古发掘成果和有关学者研究结论,综合多重证据推定彭祖籛铿出生地是河南新郑与新密交界处古城寨的龙山文化古城,其出生于古城寨城址的始建前期,帝尧二十三年(公元前2187年)是可信的。同时,研究也揭示了在帝尧、帝舜时期至夏朝初期,祝融部族就居住和活动在新密、新郑一带,并逐步发展成为夏朝强大的祝融集团;也从侧面证实了历史文献中记载 “上古时代”的有些内容并非虚构。彭祖籛铿出生地的研究,证实彭祖是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对于研究和丰富彭祖文化有积极意义,也为我们缅怀彭祖增加了实在的情感寄托。

    关健词:彭祖籛铿;祝融之墟;新密古城寨;季连降生地;女嬇氏;大隗山;溱洧水;有熊之墟、郐国故城;郑国故城

    自先秦时期开始,便流行记载世系的谱牒之书,最典型的即为战国时期编纂的《世本·帝系》,西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帝系》,以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书中着重记述王国、部族及祖先的谱系源流等,对彭祖钱铿的身世记载基本相同[1,2]:黄帝居轩辕之丘,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卷章)。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 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二日惠连,是为参胡;三日籛铿,是为彭祖;四日求言,是为会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六日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是也;参胡者,韩是也;彭祖者,彭城是也;会人者,郐是也;曹姓者,邾是也;季连者,楚是也。得出从黄帝至籛铿传代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卷章(老童)—重黎、吴回—陆终—籛铿,则籛铿是黄帝的晜(kūn)孙,颛顼帝的玄孙。所不同的是在《帝系》篇中,关于颛顼的后裔亦有以下记载:第一,颛顼-穷系(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叟-重华(帝喾);第二,颛顼-称-卷章-黎。在颛顼至吴回传代世系记载有所区别[1]。需要辨明的是,《世本·帝系》记载的实际上是各国或各部族祖先的起源,前后相承的时间序列,形成了祖先世系,所列族属关系是先人对远古历史的记忆,反映着祝融氏与华夏氏之间的民族融合关系[3],表明了远古部族社会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4],也具有了承载和解释历史的现实意义。

    籛铿的祖父为吴回。《史记·楚世家》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关于“祝融”,古籍中炎帝、祝融常常并提,且都与“火"之神职有关,《淮南子·时则》说:“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此处不但炎帝、祝融并提,而且与颛顼也发生联系了[1]。帝喾高辛氏时设火正之职,重黎、吴回,以及吴回之子陆终都被称为祝融。楚史学家何浩先生认为陆终也是祝融。王国维、郭沫若、李学勤等从文字音读方面判断,“陆终”本应读为“祝融”。“祝融”除人名外,又似为神职。《左传·召公二十九年》提到:“火正日祝融…",火正可称为火官,祝融则为火正一职的别称。《汉书·五行志上》曰:“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刘正[5]认为火正之职掌管火祭、火神仪式和观测天象,测算国之大事、“授时”农事等工作。

    帝喾高辛氏居亳(今河南偃师境内)时,吴回封于“有熊之墟”,祝融之族亦发源于此。有熊之墟在何地?相传新郑、新密一带古为有熊之墟所在。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有熊氏、轩辕氏,是有熊部落首领。《通典》记载:“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 青龙止于郊, 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上》亦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融即祝融,崇山即嵩山,夏商时称“崇山”。上述文献将时间、地点和环境给出了清晰的描述。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郑”指古郑国,在新郑、新密一带。《汉书·地理志》记载:“今河南之新郑, 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唐·杜佑《通典》:“新郑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今新郑与新密一带的溱(zhen)水和洧(wei)水交流处的东北部区域正是传说中轩辕黄帝有熊氏部落的所在地,在溱洧二水交流处我们也可以找到古郑国的故城(图2,3,4)。

    清·梁玉绳《人表考》载述:“祝融居郑”,并注释“郑”在今陕西省华县境内,显然是难以成立的。据《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郑国在陕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居棫林(又称咸林,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地处京畿之内。后又迁至拾(今华县境东北)。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 年),郑桓公遂东寄帑[tǎng]贿于虢[guó]、郐;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 年)时,桓公袭郐而取其地,郑国东迁初都于溱洧(水)间;公元前769年,桓公之子郑武公在恒公经营郐国一带的基础上,灭亡了郐国,正式在溱洧水交汇处建立了郑国新都城(今新密曲梁镇交流寨村古郑城遗址)。现今,郑庄公陵墓旁立有“郑国东迁初都溱洧间”碑文(图5)。惠王六年(公元前671年),郑文公正式定都新郑(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的郑韩故城)。郑国都邑先后四次迁移,由陕西向河南新密、新郑一带迁移,梁玉绳对“郑”注释显然不恰切。

    祝融部族都邑地望相合的惟有见于文献记载的妘姓郐国[6]。陆终第四子会人(求言),相传在祝融世袭的封地上立国,称郐国。后来周灭商,承认妘姓的统治,再封国。《索隐》引《系本》记载:“…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古今姓氏书辨证》也记载:“祝融之后,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国城邑究竟在何处?《括地志》引《毛诗谱》记载:“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水经注》:溱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洧水东南经城南郐地。居溱洧之间,二水合流,故以会名国。桧者,假借字耳。郑玄《诗谱》说:“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桧者处其地焉。”“荥波”即荥泽,在今荥阳市古荥镇东北,溱、洧二水流经新密、新郑一带,并在此汇合[7]。清道光九年(1829年),原密县老城南关《重修火神庙碑记》文:“密,故祝融墟也。其神之享于兹土地,微(惟)独密之人祀之,将天下之人无不祀之,祀之皆宜也!”清嘉庆七年(1802年)黑峪沟白衣观《创建火神庙碑记》记载:“密本古郐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旧墟也。故火威之彰于密者为最显,而我密人之祀之者恒倍谨焉。”实地考察,现今,郐国故城就在新密、新郑一带的溱洧之间,城邑就建在溱水东岸的台地上(图6),临溱水东岸而筑,距溱水、双洎(ji)河(古洧水)交汇处三里许,与文献记载吻合。

    籛铿之父陆终,尚无史料记述其官职功名,亦应在其父吴回手下做事或侍奉父侧。吴回之后,陆终承袭祝融之职是合乎情理的。陆终娶鬼方首领之妹女嬇[kuì]为妻,祝融氏与鬼方的隗[kuí]姓赤狄部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据研究,鬼方为上古时期北方强大的狄族,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皆有见,其为隗姓之族或“媿姓的方国”[8][9]。《春秋左传》记载:“凡狄女称隗氏,宗周之未,尚有隗国”。先秦史料记载“春秋诸狄皆为隗姓是也。”张正明先生认为:“鬼方是西北民族,后世有隗姓戎人,隗通嬇,女嬇应即隗姓戎人之女。”周书灿[10]先生认为,大隗氏似为传说中黄帝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重要氏族部落名称。徐少华先生[11]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认为,《大戴礼记》《世本》等记载楚人远祖陆终(祝融)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嬇,应是来自騩[kuì](隗)山一带的大隗族人。祝融集团的陆终氏与黄帝集团的大隗氏通婚,以及新密当地一夜“鬼”修龙山城的传说,似应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并非为后人的向壁虚构。

    彭祖籛铿的出生带有神话色彩,“胁生”的传说应与鬼方氏有缘,且显得神圣不凡。据史书记载,陆终在其六子未出生前就离世,其妻女嬇孕三年而不生。打开她的腋下,竟然一胞生六子。有说六子一胁而出,也有说左右胁各出三子。在古籍文献记载中,“腋下生子”多说为“胁生”,也有说“肋下生”的。《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通俗文》曰:“腋下谓之胁”。《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汉语“腋下” 亦称“肋下”,“腋窝”亦称“肋窝”。腋下生人的神话最初是用于解释整个人类起源的,人都是从腋下出生的,而在演变过程中,成了始祖或圣人独有的诞生方式。这源于人们崇敬圣贤的心理,以为他们既是非常人,则其诞生必与寻常人不同,于是便有了从腋下、胁下或剖背生等多种出生方式。关于圣人从腋下出生的神话传说是非常普遍的,如禹、契的诞生属于此类,我们熟知的老子,据传说也是从其母的左腋下出生的。“腋下生子”神话最初是以古代的原始信仰为基础的,逐渐演变进入历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突出圣人的神圣不凡和圣洁;二是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生育权的争夺[12]。陆终之妻女嬇怀孕三年且胁生六子,后来皆成活长大,分封在卫、韩、彭(城)、郑、邾、楚之地,后来演化为祝融八姓,在夏朝时已发展成为强大的祝融集团。

    关于彭祖籛铿之出生地,我们可以从《楚居》所载陆终第六子“季连”降生地加以旁证。清华简《楚居》记载“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降”可作出生解释,上古之时,“降”字多与神有关,通常指神灵降临。季连是楚人的直系祖先,降也包含后人的敬畏之意,这与“胁生”相似。隈[wēi]山可解为季连的出生地,用民族学和人类学来解释,则为季连部族的最初形成之地[13]。“隈山”究竟在何地一直存在争议。自从2008年清华简《楚居》问世以来,关于“隈山”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和河南两省。有河南社会科学院郑杰祥[14]和清华简《楚居》整理者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的“河南隈山说”,即“隈山”在河南新郑、新密一带的具茨山(大隗[kuí]山);陕西三秦学者周宏伟[15]为代表的“陕西隈山说”,即“隈山”在陕西省蓝田县境内的“蒉[kuí]山”。后句“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是对居地环境的描述,不同学者解释不一,在此不讨论(见清华简《楚居》解析-子居)。具茨山又叫大隗山、大騩山,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名的望山,位于河南新密、禹州、新郑一带,东西横亘200里。因黄帝寻访大隗于具茨山,故又称大隗山,在古代正史中有详细记载。《庄子·徐无鬼》篇记载:“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史记》记载,黄帝曾登此山: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密县》:“大隗在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之大隗山。”宋人罗泌《路史·循蜚纪》:“大隗氏,见于南密,或曰泰隗,昔者黄帝访泰隗于具茨,一曰大骤……后有隗氏、大隗氏。”徐少华先生[16]认为,清华简《楚居》言楚人先祖季连初降于隈山,隈山即今河南密县与新郑、禹县之间的具茨山(又称大隗山),大隗山因氏族社会晚期鬼方氏族人大隗支系南下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大隗氏作为远古时期的氏族名称一直沿用下来。现今,新密市境内仍有大隗山、大隗镇等地名。尹弘兵先生[17]认为嵩山即隈山,是祝融部族之祖山,真实的季连部族居地则在山之下的平原地区的“祝融之墟”,在祖山与居地之间有河流联结,祝融族团应依同族而居,在虞夏时期保持聚居局面,至夏朝灭亡才被打破。可以推定,季连真实的降生地应在具茨山下、溱洧水交流处的“祝融之墟”。那么,陆终六子必然降生于同一地。

    祝融文化在新密、新郑一带有着深刻的影响。祝融部族最早活动在嵩山东部,其范围包括新密、登封、新郑、郑州、荥阳一带,其族系兴盛时期大体上在唐尧、虞舜至夏。从中国历史和民俗的火神信仰在新密、新郑一带广为流行。仅新密地方旧志记载,新密解放前几乎村村建有火神庙,或称火帝庙、火帝祠、火帝真君祠、火神宫等,境内留存有一百多座专门祭祀祝融的火神庙。现今,新密境内尚存有五十多座火神庙(图8),火神信仰和民俗活动丰富,火神故事广为流传[18] ,形成了特定区域特有文化的稳定形态,也印证了上古时期祝融部族就居住和活动在这一区域史实。2011年,火神信仰被列为新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密又称之为“祝融故里”。

    综上所述,文献史料记载中的崇山、隈山、具茨山、大隗山、大騩山、溱洧二水、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郐国故城和郑国故城等,今在新密、新郑一带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遗迹,史料文献记载并非虚构,所述内容并非空穴来风。祝融之墟、有熊之墟和郐国故城同在新郑与新密交界处的古城寨,彭祖钱铿就出生在此。(作者彭文博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1] 周晶晶.《世本》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2] 原 昊.出土文献对《世本》谱系源流的补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8(3):1-4

    [3]邵炳军,杨秀礼.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8/09总第205期:36-48.

    [4]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2004.6.

    [5]刘正.火历新探-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2期.

    [6]周书灿.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古城的族属及相关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6(l):33-36.

    [7]马世之.郐国故城的未解之谜.华夏文明,2017(08):16-17.

    [8]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载氏著《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583-606.

    [9]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第五节四“鬼方”,中华书局1988年版:275.

    [10]周书灿.大隗氏与新密古城寨龙山古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l2月第4期:21-24.

    [11][16]徐少华.从《楚居》析陆终娶鬼方氏妹女嬇之传说.江汉考古,2017(4):58-6.

    [12]唐艳丽.“腋下生子”神话文献梳理及文化内涵探析.宜春学院学报,2016(4):100-106.

    [13]邵炳军.郑武公灭桧年代补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35.

    [14]郑杰祥.清华简《楚居》所记楚族起源地的探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01-15:45-49.

    [15]周宏伟.楚人源于关中平原新证—以清华简《楚居》相关地名的考释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04-10:5-27.

    [17]尹弘兵.多维视野下的楚先祖季连居地.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31-48.

    [18]杨建敏.祝融故里新密市的火神信仰.《溱洧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204-210.

    编辑:彭树文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