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世彭会刊

京山彭氏家族皖南寻亲记
  •             历经两百年 行程千万里

                       京山彭氏家族皖南寻亲记 


         湖北省京山市三阳镇屈山村和相邻的随州市部分乡镇,居住着一支彭姓家族,是当地的大族, 有好几千人口。他们的先祖是明朝初年从江西南昌县迁来三阳太阳寺村落户,明朝中叶又有部分族 众移往邻近的随州,几百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现在这个彭姓大家庭。  

        然而,迁徙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彭氏家族多年来口口相传,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有一些 彭姓先祖,再次出发,迁徙到安徽省南部,生根发芽,形成了一定的人群规模。两地宗亲在迁移之 初曾有来往,百年前续修族谱时候,安徽同族还来人联络。此后,由于战争频繁,两地关山阻隔, 音讯全无,失去了联系。  远方的族亲,你们在哪里?你们生活还好么?是否也和我们思念你们一样,时刻在思念着家 乡?  这是彭姓族人的心声,也是现任京随彭家河堂终身副会长彭成山挥之不去的念头。  

        可是百年来,世事变幻,尤其是文革破四旧,彭姓族谱尽毁。没有了老族谱,查阅不到这支安 徽彭姓族裔的具体迁徙地方,怎么能找到呢?看来,首先要在本地宗亲中寻找老族谱,看是否有劫 后余生的孤本存在。  好在现在通讯发达,彭成山决定通过网络查找。2010 年 10 月,他在三阳镇家中的电脑上,用 微博发出了彭氏家族的辈分字派:正大开家、忠厚守成、宗廷昭德、高仕扬清……,希望有同支族 亲看到后与他联系,探询有无遗存下来的老族谱。  

        “哥哥,我们是最亲的人了,你发的字派与我们一字不差”。  几天后,彭成山打开电脑就收到一个来自深圳的回帖,这是随州市均川镇墙院村才 20 岁的彭 涛(成字辈)回复的。小伙子在深圳打工,他家藏有一本彭家的老族谱,是他爷爷收藏的。彭涛是 个有心人,在老家时候曾经翻看过,记住了自己姓氏的字派。两人几番电话往还,都很激动,相约 在次年春节时去随州查阅族谱。  

        转眼到了相会的日子,彭成山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老谱,他如获至宝,一口气翻了个遍,并 第一次见到有自己曾祖父和祖父的信息记载。  但是这本老谱已经残缺不全,很多信息遗失,还是没有查找到迁徙到安徽族亲的具体信息。  随后的日子,彭成山与京山族亲在随州彭家河遍访彭姓族人,一边联络族谊族情,一边寻找完 好的族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彭家河老支书彭济南家中珍藏的老谱。原来,在文革破四 旧时期,时任民兵连长的彭济南被上头安排烧全村的旧物件,也包括老族谱,烧到自己家族的时候, 他舍不得了,冒险撤下老族谱,用牛皮纸包裹,藏在家中的房梁上,瞒天过海,总算保存下了这本 珍贵的族谱。  

        彭成山在随州复印了老族谱,带回三阳家中,日夜阅读,仔细查找,终于发现了外迁族人的蛛 丝马迹。只见道光年间族人生卒记载有相关信息:彭开华,生于道光八年九月初五,迁居金陵宁国 县,卒于光绪七年,葬于宁国县北乡辛山。妻蔡氏,生于道光七年六月十九,随夫迁移…… 再逐一翻找,发现更多当年迁移先辈的名字,从记载的简略信息看,他们是夫妻、子女一起, 全家整体迁移的,共有 14 户人家。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安徽萱城、宁国、广德……  有了具体去向,就方便在网络上查找了。2014 年清明节后的一天,彭成山又通过互联网在安 徽萱城、宁国、广德三县市《政府论坛.百姓关注》栏目里发帖寻亲,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电话。  

        本来不抱很大希望的探询,谁知道很快就有了回音。几天后的一天下午,彭成山忽然接到了一 通陌生电话,一看手机上显示的是安徽宁国,他心头“噗通”乱跳,莫不是远方的族亲打来的?  果不其然,来电者是自称叫彭守明,宁国市河沥镇荆虹村人,现住上海办厂经商。  “以前只知道是自己祖籍在湖北,今天终于知道我们的根在京山和随州,我们是血浓于水的亲 人呀!”  来电者很激动,报上了自己的辈分字派。彭成山一听,和自己这支完全吻合,对方比自己还要 高一辈分。虽然年轻 10 岁,按规矩还是自己的叔叔。  以后一段日子,陆续有宁国族亲给彭成山打来电话,介绍宁国彭姓人群的情况,和祖辈留下的 传说。 

        原来在清朝末年,京山、随州彭姓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生齿日繁。本地又是山区丘陵,地 势狭窄,耕地紧张,人均只有七分田,土地逐渐不能养活族众。  恰好那个年代,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在皖南和浙江一带打仗,人户死亡十之八九,侥幸活命 的也逃亡外地。当地出现大片闲置的房屋和土地,清政府在其他省份号召移民。  彭姓先辈为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勇敢移民,来到了安徽。他们按照政府的安排,来到各地, 推开无主的屋门,清扫原主人的白骨,埋葬于野地,继承了他们的房产、土地、山林,在那里安居 乐业,一代代传到了今天。  无独有偶。有事实证明,和宁国比邻的浙江安吉县,也有京山移民过去。前几年京山县派人到 安吉招商,即遇到一些当地企业家,说自己祖籍是京山钱场,并还能说京山的方言。  在宁国的彭姓族人,当初是两兄弟迁徙落户后繁衍的后人,目前已经发展到 300 多人。他们还 保存有一本老族谱,这里也有段故事。保存族谱的人叫彭守祥,年届 50,他父亲临终时郑重交给 他这套族谱,交待他要好好保存,太阳好的日子,要拿出来晒一晒,免得生虫。待日后有机会,可 以凭借族谱寻找到湖北老家的族亲。  他牢记父亲的嘱咐,小心保管族谱。老族谱都是文言文,普通人读起来费力,也难得读懂。他 从没翻看,也不了解族谱记载的内容。这本族谱尽管已经有百多年了,还是完好如新。所以,宁国 的彭姓家族一直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原籍。  说起宁国的族谱,还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宁国族中老人们传说,大约在 1920 年左右,京山随 州老家续修族谱,知会宁国族人送来了家族的人丁资料。宁国家族派人千里迢迢回来,上交了资料 后,住了一段时间,等不及新族谱付梓印刷,便怀揣手抄的族谱回到宁国。  过些时候,族谱印刷完毕,专门派人到宁国送族谱。这位不知名的彭姓先辈,在途中感染风寒, 到宁国后生了场大病。完成任务后,他不顾病体支离,执意返回了湖北。至于他是否平安返家,或 是病故在归途中,没有确切消息,多半是死在半路了。湖北、安徽两地彭姓族亲,在电话上叙话总不能尽情尽兴。湖北彭姓族人热诚邀请宁国族亲回 家看看,对方欣然应允。  2015 年清明节,由彭守明带队,宁国有 4 位彭姓族人来京山、随州了。守明虽是 70 后,但热 爱传统文化,颇具家国情怀,热心寻亲。他在上海开有水位仪表厂,在经济方面也有一定实力。他 们作为代表,驱车 1000 多里来到湖北,受到了宗亲们的热烈欢迎。欢聚之余,他们核对族谱,寻 找先人的踪迹,更加证实了两地确实是同根同源。宁国族人到祖先坟墓上烧纸、祷告祭奠,告慰祖 先,子孙在异地他乡生活宁静幸福。好一幅敦亲睦族的温暖图画。  宁国族人还带来当地的有名特产山核桃作为“节宜”,这边回赠的是本地的土特产香菇木耳。 两地相约,来年由京山随州彭姓回访宁国。 

         2016 年 5 月,彭成山同几个湖北族人,驱车赶往安徽萱城宁国市,到宁国高速出口已是傍晚 七点多钟,受到早在那里恭候的彭守明等人的热情迎接,见面彼此握手、拥抱,非常亲切。第二天 逐家拜访,每到一家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拿出来招待,席间嘘寒问暖,脸上扬溢着热情与喜悦。  

        在宁国的几天,彭成山发现这里的族人尽管迁来了两百年,但乡音未改,还是地道的三阳屈山 和随州方言,两地的语言沟通毫无障碍。两百年的光阴,似乎在方言上停滞了,没有一丝改变。宁 国当地,几乎全部是移民,最多的是湖北英山县的,也有河南的,这些移民的后裔,还是各讲各的 方言。  在百度查阅宁国市的方言组成,显示: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吴语。这其中,江淮 官话是湖北应山、广水的方言,中原官话是河南方言,西南官话是湖北京山、随州方言,吴语是江 浙方言。由此看来,宁德市的居民确实是移民组成的大杂烩。  在几天的访亲活动中,彭成山等人走家串户,发现当地的民俗还是和湖北老家完全一样。酒席 的风俗,贵客来家先喝茶吃糕点,再上热冷菜。  民居的式样和老家一样,前面有禾场,种树,有后院,当地也是种稻谷。连当地出产的板栗, 也是和老家一样,都是大红袍的品种,看来是当年迁徙时候带去的。 

         家中的竹制的用具,也和老家一样,小的叫箥箕 ,大的叫晒筐,还有筲箕和箩筐。彭姓的移 民,几百年来固执的保持着家乡生活习惯,以此来怀念家乡。  本次皖南之行,老谱上记载道光咸丰年间下江南的共有 14 支宗亲,只寻找到 5 支,还有九支 只能留着遗憾与期待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两地族人还有大略相似的外貌特征。因为共同的 DNA 传承,彭家的男人, 人到中年后大多头发稀少,略微秃顶。  京山随州的彭姓家族,一向团结互助,号召宗亲群进行捐款,家族理事会扶危济困,每年对八 十岁以上老人重阳节送去慰问金;对贫困家庭学生送去助学金;对考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送去 励志金;对天灾人祸家庭送去救助金;对逝世的老人前往悼唁并主持追悼会。宁国族人了解到后, 纷纷慷慨解囊,光彭守明宗亲就捐款十二万元,和老家族亲共襄善举,体现了同是一家亲的深情厚 谊。  曾经共同生活在一片山坳,失散了两百年,还能重逢,真是一段传奇故事。  (原创:老王)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