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满族彭氏文化·北京满族彭氏的婚姻习俗

  • 微信图片_20190602153554.jpg

          人类要延续,社会要存在,家族要发展,最终都是由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所决定。因此,在人生诸礼仪中,婚俗的传承最悠久,形制最完备。汤河川彭氏满族的婚俗在保留满族传统中固有婚俗的基础上,同时又受到汉族的婚俗的濡染,从而形成满汉婚俗的融合体。具体来讲一般是按照提亲、合婚、小定、出贴、下礼、通信、迎娶、祭祖、分大小、住满月、回门等十几个基本程序进行。


    【提亲】男女双方均至婚龄时,便由媒人通意两家。一般是媒人受男家委托,去女家提亲。因此,男家要请媒人吃饭。当时曾有“杀小鸡请媒人”和“成与散吃顿饭”之俗语。当然提亲也有特殊情况,有的媒人觉得两家门当户对,孩子又都有出息,就主动撮合。也有极个别的是女家相中了男家的门第、财产或公子,主动请媒人去男家提亲的。总而言之,提亲是婚姻的初始阶段,媒人提亲时不用带礼品,只是先说合一下,如有希望再进行下一步,反之就什么也不考虑了。


    【合婚】在封建社会里迷信盛行,合婚自然要在婚姻这件人生的大事中表现出来。在男女双方在得知对方基本情况以后,必须要找到所谓通晓星相之人给予合婚,主要从两方面来合,首先要看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否犯相,当时曾流行:“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白马犯青牛……”之说。其次是要看男女双方的命是否相克,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命相中是不能相克的,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等。这些说法现在看来纯属无稽之谈,而在当时特别盛行,如《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笔下的“二孔明”之流在农村特别多,而且很有市场,切实坑害了许多男女青年。


    【打听】实际上是就是在小定之前的务虚过程,俗称“打听”。即男女双方都要在较大范围内全面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人品。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当时曾有“巧相不如多打听”之说。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务虚,彼此都觉得基本如意,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即小定。

    小定 在合婚打听的基础上,双方认为比较随同心愿,此时再由媒人引领男方的父亲或母亲去女方家相亲。(一般是谁当家做主谁去,也有父母同去的)此行颇为隆重。女方家中要充分准备,姑娘衣着打扮要讲究,礼貌要周全,在未来公或婆进家时要给装烟、点烟、倒茶等,并要垂手站立在柜前,绝对不能坐着,说话要低声细语,以示自己有教养。如果被相中了,则由媒人另择吉日到男方家相亲。


    【出贴】也叫大定。在事先约好的吉日,女家的父或母,(也有同去的)同时还有女家有名望的至己亲戚也随同前往。此行实为隆重。男方家庭必须收拾干净整洁,同时也请来有名望的至亲陪伴新客,定婚男子必须穿戴整洁,礼节要周全,不能让未来的岳父母挑出毛病来。女家长辈通过相看男家的公子后,由媒人领到事先准备好的房间,共同商议是否定婚。待长辈们都同意之后,再返回堂屋给男家出文字手续,俗称“出贴”。出贴就证明把婚事正式确定下来。贴是在男家准备好的红纸上,写明女子的生辰八字、属相,并写明愿将女儿嫁与某某家为妻永不反悔等字样。女方家长写好后,双手交给媒人,媒人再双手交给男家主人。此时男家主人郑重地用双手接帖,尔后送到堂屋压在灶王爷香炉底下,也有的压在里屋柜盖上的匣子底下。如在三天之内,家中没有发生不吉利之事,说明婚事吉祥,即正式定成。这时男方将贴正式收藏起来,这就是婚姻凭证,实际就相当现在的结婚证书。出贴后,男家要摆宴席,一则盛情招待新成的亲戚,另外也是请亲朋好友来分享喜悦。


    【下礼】即是男家把聘礼送到女方家中。在正式订婚之后,男家择定良辰吉日由媒人告知女家,进行下礼仪式。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聘礼轻重各有不同。如有猪下礼、羊下礼之分,白酒、礼盒的档次也有高低之别。这时女家要充分准备,不仅把庭院收拾干净整洁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要请厨师做宴席,同时还要请有名望的亲朋好友来陪客,宴席中两家亲翁及亲朋好友相互敬酒,喜气融融。


    【通信】在下礼之后由男家择定好结婚日期,男家主人在媒人的陪同去女家正式商定结婚的具体事宜。首先告知结婚的具体时间,这时女家也可再找“明白人”核对或另择吉日;接着请女家说明送亲的人数及辈份,(一般六位三辈)以及迎亲的车辆轿子规格,另外还有新娘的妆新衣服等等一切具体的事宜,都逐项讲清楚商量好。此时女家可以尽管提出要求,男家一般都会逐项应允,只有此时才让人们真正体会到生女儿就是“坐在了栏柜上”的滋味。当然也有因女家要求过多过高,双方不能达成一致而就此退婚的,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


    【迎娶】在此先介绍一下,刘明新先生所著《满族民间习俗》中对满族在关外迎亲仪式的记述,以便族人更好地了解满族婚俗的传承与发展。书中写到:此仪式在天未亮时开始。男家备彩轿或彩车。新娘在婚礼前一日,由送亲婆和亲哥哥陪同离家,到事先选好的某家住宿。(一般要离男家较近)俗称“打下处”。新娘还需在炕上放些钱,称作“压炕钱”。至次日吉辰,新娘乘彩车(轿)由哥哥护送前往男家,路途中若遇井、石、庙、墓等皆用红毡遮盖彩车(轿),俗称“避煞神”。如遇另一家花车(轿),各让一辙,车夫则互换鞭子。与此同时,男方也在吉辰出发,新郎先拜祭祖坟,然后骑马率迎亲轿(车)及家中的至亲去迎新娘,一路上鼓乐齐鸣,浩浩荡荡。两路人马中途相遇,外辕相错,新娘换好婚礼盛装,由其兄从送亲车上抱到迎亲车上,俗称“插车礼”。以此表示婚家亲手把新娘安全交到男家。这体现出满族最早婚礼的遗风,即“插车隐寓行营结亲之意”。新娘轿(车)到男家门前后,需停留一段时间,让新娘在轿(车)中等候,俗称“劝性”。新郎对轿(车)虚射三箭,谓之“驱煞神”,然后,轿(车)从火盆上经过进入庭院,意为“避邪祛祟”。新娘下轿,头蒙红巾,在全福人的搀扶下脚踩铺地的红毯,走到堂屋天地桌前,面北而拜,称为“拜北斗”,之后一对新人行拜天地之礼。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大量吸收汉族习俗,尤其在婚礼习俗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汤河川彭姓满族人的迎婚习俗也随之而改变。在迎亲前,先要请支客。支客不仅要熟知各项礼仪,而且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因支客是能人,必须得带上烟酒,亲自登门去请。接着是请帮忙人,大多数帮忙人是不用请,一般都是不请自到。那时农村谁家儿子结婚,几乎是全村的大喜事,亲戚、街坊邻里都主动前来帮忙,并认真听从支客的安排、调度。因为支客对前来帮忙的人特别熟悉,他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把婚事中的各项事宜安排妥当。在支客安排好逐项事宜后,大家共同进餐,此俗称“落桌”。落桌不成席,但酒、肉、菜特别丰盛,以示主人的真心实意。在迎亲时,由男家直接到女家迎娶,不再有“插车”仪式。所用交通工具根据男方经济条件,也各有不同。一般家庭用畜力,有骑驴的,有骑马的,富有的家庭就用彩车或彩轿。彩轿俗称骡驮轿,即两个骡子一前一后,由两个车夫牵着,中间驮着彩轿。同时有吹鼓手吹奏喜庆乐曲。但也有一些富有的女家仍自备骡驮轿和吹鼓手,姑娘离家时仍坐自家的骡驮轿,等快到男家时再换轿,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女家送亲的人,一般是三辈六位,也有四位或八位的。母亲是不送亲的,也有的村是父母均不送亲,俗说“十里风俗不一般”。女家的父亲是送亲中的主要负责人,俗称“带东的”,有的父亲不去就由伯父或叔父代东。送亲人当中必须有一位送亲婆,一般是由伯母、婶母或嫂子。另外必有一位“压车小儿”,一般是弟弟,负责订门帘。(此人不在新亲数额之内)男家在迎接时必须带上两个礼盒,即离娘肉和离娘面。迎新人中同样要有一位接亲婆,也是由伯母、婶母或嫂子担任。正式迎新人的是小叔子,也有的是兄长或伯叔父的。迎亲人身披彩带,凡路过三岔路口、大树、碾盘、庙宇、墓地时,要用彩布迎一下,以避“煞神”。如路遇另一家迎亲的,双方互换一块红手绢或红布。


          迎亲车(轿)到村后,先去“下处”歇息。(下处是安排在本家或至亲家中,且离男家较近处。)此时,支客带领男家成员和至亲,在下处大门外列队迎接,(有夹道欢迎之意)迎亲车一到,由全福人(未来搀亲的)拿来板凳供新娘下车(轿)时脚踩之用。新娘下车(轿)也有讲究,必须面向那个方向,待新娘下车(轿)后,支客手托茶盘,盘中有酒盅、酒壶、壶中有酒,同时非常礼貌地说:“给各位新亲满一满吧!”带东人马上客气地应答:“不用了!”此时支客就说:“那就请各位进屋歇息吧!”此俗称“接风酒”。新娘由全福人搀扶在前,其他新亲随后,缓步由院进屋。堂屋内早已摆好脸盆,盆中有温水和毛巾,供各位新亲洗手洗脸之用。洗毕,新亲到里屋落座,长辈坐炕上,晚辈坐里屋地下的椅子上或板凳上,然后敬茶。新娘是专设房间,有专人招待,一般是新娘在西间屋,新亲在东间屋。上茶后支客介绍男家亲友,带东人介绍女家亲友,亲友相互鞠躬致意,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拜堂一般是在正日子的凌晨子时或丑时举行,此时夜深人静,不会被犯相的人冲着。(拜堂时是忌属相的)


          拜堂前新娘头蒙红巾盖头,由送亲的叔、伯父或是兄长由下处抱到男家,俗称“抱轿”。抱到大门口时,男家大门是关着的,这时门里面的支客便问:“有脾气吗?”抱轿人答:“没有!”。听此言后大门打开,抱轿人抱着新娘进入,此俗称“劝性”。进门后抱轿人将新娘放在是事先铺好的毡子上。有钱人家是把毡子从大门口一直铺到堂屋门前,一般人家就用三块毡子往前倒,即把新娘走过的毡子由两人抬起来,立刻挪到前面去,继续让新娘踩着走,总之,绝对不能让新娘的脚沾土地。此俗称“倒毡”。新娘在搀亲人的搀扶下缓步走向前堂。(此时的新娘必须搀着,因头顶着盖头看不清路。)搀亲人必须由全福人担任,全福人也叫全合人,即是有父母、有丈夫,并且是儿女双全的人。在即将进入前堂时,新娘要迈过生着炭火的火盆,意为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此俗为“迈火盆”。“迈马鞍”的习俗已不存在,可能是因满族入关以后逐渐地由重视“习武”转向“学文”了。此时,支客与新郎早已等候在前堂,待新娘被搀进来后,同新郎一起来到堂屋正北面的八仙桌前,并排站好。八仙桌上放着斗,斗里盛满小米,米上插着三捆已经点燃的香。这时,支客开始发口令:“夫妻拜天地!”话毕,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顺序并跪在桌前,(桌前铺好毡子)对天地行三叩首礼。(斗及香代表天地)礼毕,新郎新娘仍在原处站好,帮忙人取走桌上的斗和香,同时将桌擦干净,然后公婆也按男左女右的顺序,分别坐在八仙桌两旁的椅子上,接受新郎新娘的跪拜。这时支客再次口令:“拜见高堂!”。新郎新娘仍如前对父母行一跪三叩礼。礼毕,支客第三次口令:“将新人送入洞房!”口令毕,新郎在前面引路,新娘仍由搀亲人搀扶缓步向洞房走去。进入洞房后,先由新郎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尔后,二位新人脱鞋上炕开始“坐福”。坐福前洞房的炕上已经铺好毡子、褥子和被子,被子要铺在最上面,并在被子的四角装上枣和栗子,意为“早立子”。坐福时,夫妻不能说话,一般要坐约半个时辰。与此同时,厨房开始煮子孙饺子,子孙饺子是有讲究的,包子孙饺子的人也必须“全福人”,真正的子孙饺子是两个大饺子,是在一个大皮饺子皮里包着四个小饺子,五个皮意为“五福临门”,新郎新娘每人一个,且必须要吃完。煮饺子时,先煮两个真正的子孙饺子,待八分熟时,再煮其它饺子,等全部煮好后,先给新郎新娘各盛一碗(此碗必须是精致的小花瓷碗),便于以后长期留存。待新人吃上子孙饺子后,外面的人开始抢捞所谓的子孙饺子,有的用碗、有的用笊篱,还有的用箩。(实践证明还是用箩最好,箩不但捞得多,而且不容易撒掉地上。)有的村抢子孙饺子只限同姓人,也有的村不讲这些,谁抢都行,抢吃的人越多,以后子孙就越兴旺。吃完子孙饺子,新郎新娘正式入洞房,其他帮忙人员也开始休息。实际已经快天亮了,人们又该忙活上午的宴席了。

          婚礼是出进三天,第一天是新亲初来,晚上是迎亲宴,多数为二八席。支客安桌是十分讲究的,即男女单设桌,父子不能同桌,一般是一辈一桌,实在安排不开祖孙可以同桌。把新郎家的至亲也按辈份安置在新亲桌上作陪,称为“陪新亲”。如果新郎家至亲较多,就轮流坐陪,从安桌上必须充分体现出对新亲的尊重。陪新亲是既高贵又辛苦的差事,高贵是受尊重,能在陪新亲的桌上的自然是最至近的亲戚,是受到高抬的亲戚,一般的亲戚是上不了新亲桌的。辛苦的是有的新亲不好陪,以喝酒为例,新亲要喝,你就得陪着喝,认可醉也得喝,有的新亲好挑理,酒敬得不对啦,话说得不合适啦等等,反正挺烦人的。我是陪过新亲的,深有体会。


         第二天是正日子,早晚两顿席,晚上有夜宵。正日子早席前二位新人要精心梳妆,尤其是新娘还要“开脸”。开脸是用线“剪掉”新娘脸上汗毛,过去区别姑娘与媳妇的标尺就是看其是否开脸。因姑娘称“毛女”,绝对不能去掉脸上汗毛,而新媳妇儿必须开脸去汗毛。曾有玩笑说,新娘一夜之间怎么由大变小啦,即由大姑娘变小媳妇了。新娘早上的洗脸水不能自已泼,而是由年幼的小叔子或侄子给泼到新房的柜底下。我在八岁那年就曾为婶子泼过洗脸水,而且还获得了喜钱。待新郎新娘梳妆完毕,在支客引领下,到各新亲桌上敬酒。支客逐人介绍至亲的称谓,并给满上一盅酒。这盅酒才是真正的“喜酒”,双方至亲必须都要喝下去,否则,本人是缺少礼节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新郎新娘的不恭。早席以后,开始“上拜”。上拜在公婆屋举行,在公婆屋的炕上放好桌子,桌子上摆好点心,沏好茶水,地上铺好毡子,受拜人按辈份轮流在上位坐好。支客引领二位新人进屋后,先介绍至亲的称谓,然后由新娘给满上茶水,(七分满)并亲切的叫一声“某某好”!然后行一跪三叩礼。礼毕,长辈要发“红包”,俗称“拜钱”。由于至亲较多,二位新人要多次跪拜,虽说得点拜钱,但也真是够辛苦的。晚宴除招待新亲外,还要宴请本村的街坊邻里,较小的山村,一般是一户一位。这时支客引领一对新人,逐桌介绍来客,并逐人满酒。在正日子晚上,新亲必须有夜宵,夜宵较宴席简单,一般是八个菜,四凉四热,另有点心水果等,不按辈分大家随意而坐,新人也不敬酒。因亲戚已成,且又有两天的接触,亲戚之间随便聊聊,有的以前就熟悉,年长或 身体较弱者可以不参加,自己早点休息,此举确实进一步加深了亲戚之间的感情。另外,在正日子晚上有“闹洞房”的风俗。闹洞房是以姐夫和小叔为主角,他们对新郎新娘提出种种要求,故意刁难一对新人,尤其是专门刁难新娘。新娘从娘家来时就备好糖果、花生、栗子等,专为应对闹洞房的人。闹洞房风俗各异,多数是为乐呵,也有极少数过于庸俗,令人生厌。第三天是送新亲,俗称“发戚”。早上仍是正席,席后稍事休息就送新亲返程。送新亲仍与迎新亲同样隆重,男方全体家人及至亲都来到院中和各位新亲话别,然后送至村口,目送新亲走远后才返回。当天晚上仍摆宴席招待支客和所有帮忙的人,称为“谢支”。在结婚的全过程中,办婚事的男方家人,从“落桌”开始到“谢支”结束,前后四天的时间里,真是把全体家人累得够呛,尤其是父母,身体稍差的真是顶不下来,有的还真给累病了。现在社会发展了,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婚礼都是请婚庆公司操办,亲朋好友齐聚饭店,吃一顿盛宴就OK了,真是太好啦!


    【祭祖】婚事的第四天上午,由婆母带领新婚夫妇去拜祭先祖。新婚夫妇要着素装,且要整洁端庄。到坟地后,先在供桌上摆好供品,放上酒盅、筷子并满好酒,然后婆婆带着儿子儿媳开始“认坟头”,从最高先祖开始,介绍一位,新人就要在坟头上压一张新纸,此为“压坟头”,压完坟头后,回到供桌前跪好,上香烧纸,尔后向先祖行三跪九叩大礼。

    【分大小】当时是结婚三天分大小,(从发戚算起,即婚事第五天)仍由婆婆带领儿媳去近支的本家和至亲家拜见各位长辈,以便今后见面能知道怎么称呼,且便于相互来往。婆媳进门后,婆婆先介绍:“这是你的某某,”媳妇即刻鞠躬并亲切称呼:“某某好!”长辈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新媳妇,新媳妇坚决拒收,此时婆婆就打圆场说:“既然某某给了,你就收下吧!”新媳妇扔坚持不要,最后还是由婆婆代为收下。有的近支和至亲较多,要走访三天才能完成。(因分大小只限上午进行。)


    【住满月】新婚一个月后,有新娘的家人将新娘接回家去住,俗称“住满月”。住满月其实是两个满月,即结婚满一个月,再回娘家住一个月。住满月只接新娘一人,丈夫不能同去,新娘住满月时,婆家要给带上礼品,等新娘家回来时,其父母也要给公婆带回礼品。


    【回门】在婚后过头一个年的正月,夫妻双方要同去娘家拜见岳父母,俗称“回门”,回门较为隆重,除了给娘带礼物外,还要给娘家的近支及至亲带礼物。(带的份数有娘家定,婆家出钱)新姑爷回门拜年,岳父母家要盛情招待,有的也成席。接受礼物的人家也是要宴请新姑爷,那时到了正月,村中有好几家回门的,都要相互宴请,有时白天安排不开,就请夜宵,浓浓亲情充满在村中。现在回想起来,很是让人留恋。


        【作者简介】彭毓睿,1944年出生于北京怀柔。商祖十四世孙。1961年参加教育工作,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中学校长,雁栖中学校长书记,后在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在怀柔区,满足民俗文化研究会工作,期间曾主笔编写《怀柔满族》系列丛书,2008年正式出版。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