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蓝山古城村

  • 蓝山县古城村居住杨两姓,彭姓1300多人,杨姓500多人,古民居建筑以彭姓的保存得最好。

      从古城村西侧村口进去,一条三尺多宽的石板路环绕着村,向东延伸,这路过去是往临武到广东的一条盐道。蓝山有两条到广东去的盐道,西边的一条经过所城往南风坳到广东连州,东边的一条就是从古城经雷家岭到临武,然后到广东韶关。青石板整齐,路面经行人的常年挑担行走,有些坑洼凹陷,可见盐道的年代久远和昔时盐道上的繁荣。古道旁一条从村北面远处高山上引水的小溪,这是一条人工水渠,溪边、底部都是用砖砌成,溪与古道相伴绕村流过。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在溪渠里可以洗衣物之类。溪流的上游,村里人筑小坝拦溪水,把水从村子的北面流进村子的各个院落,再从院落的水沟里流出村外。


      古城村坐北朝南,房屋沿山坡之形势而建,北高南低,杨姓在东边,彭姓在西边,杨、彭两姓之间一条石板路巷道为界,这巷道是全村的中心轴。古盐道边的房屋是商铺,铺面的后面才是村院。各姓有自己的祠堂,自己的门楼。杨姓祠堂建在主巷道边,乾隆十二年修建,门楼于道光十三年建立,祠堂保存完好。祠堂的巷道边有一口水井,原是全村人的饮水井,很可惜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不能饮用了。彭氏的祠堂于道光三年修建,后毁于兵火,重建。

      彭氏大约是乾隆后期在此居住,真正发达兴旺起来是咸丰年间的事,现保存较好的古民宅大都是这时修建的,一共是九栋,地势一栋比一栋高,当时是统一规划修建,说是给他们的九个兄弟。沿村子的中心巷道向北的坡道走上去,是目前全村保存最完整的一栋院落,位于村子的最高位置。


      爬上坡道从左边的侧门进去,一个用河卵石铺成的大坪,打扫得很干净,这家主人很讲卫生,也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质。屋子的大门坪前一堵照墙,也是防火墙和院落的围墙,围墙把这座房屋与其它房子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照墙有二米多高,中高两边低,呈“几”字形。房屋的结构一正左右各一侧(横)屋。两进正屋,高大宽阔,大门前一条走廊,屋檐上的天花板用薄木弯成穹窿形,刻成圆形四菱花图案。前堂有门,前堂的后面是木板照屏,可挡住前面的视线,然后是天井,天井的地面用两三米长宽的大青石墁成,中心处是石雕荷花图,也是这栋房子的中轴线定点。后堂(正堂)没门,敞开,没有立柱,木梁架在青砖墙上。两边的横屋与正屋之间走廊相连,横屋堂前以正屋的砖墙为照墙,天井是三尺多深的蓄水池。下水沟都是暗沟,村后的水可以流井水池中,再从暗沟流出,池中养乌龟,用来疏通水沟。房屋外用三六九大眠砖砌成高大的墙,屋内木板墙壁。蓝山的房屋建筑与其它县民居建筑不一样,正屋内的主墙不用柱,梁直接架在砖墙上,只是前后屋檐处有根立柱,横梁比较宽,最低也有二尺以上。砖墙是房屋主要的支撑,柱子用得少,砖墙与木梁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


      古城村的彭氏以古代彭祖奉为祖宗。彭氏先在蓝山黄家岗居住,后由彭道传搬到古城,主要靠放白蜡兴家发达起来。后彭一德留古城,九栋房屋是九个兄弟每人一栋。村子彭氏是九兄弟的后裔,建村历史大约三百年,他们说蓝山土话。

      彭氏人发家起来后,把钱财用于培养后代的身上,转向走仕途发家之路。彭世俊光绪二十三年入江学院人文科,二十四年除学院岁试补禀,二十八年由湖南官费派遣留学日本大坂高等学校,三十四年回国,应学部留学生考试,授工科进士;宣统元年殿试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二年由湘抚奏调留省办学历充学务公所议,民国二年任国民政府工商部佥事,民国三年代行驶农商部技士等职。

      彭世伟,民国三年政法专门学校毕业,1936年任湖南高等审判厅推事,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最高法院推事,1949年去台湾,其后裔或留台或去美。


      古城的北面二里地的地方,修建了一条环蓝山县城公路,修路时发现了汉代的古墓群,方圆几里有坟墓几十座,现已挖掘的有长方形土坑竖穴砖石墓和刀形土坑竖穴砖石墓;墓室长2米多,宽1米多;墓砖长28—30厘米,宽11—14厘米,厚5厘米。汉墓砖上的花纹图案非常清楚简洁,正面是粗绳纹,侧面是米字形等几何纹,有的砖上刻有“熹平元年”字样。“熹平”是东汉灵帝年号,熹平元年是公元172年。出土文物有陶罐、陶钵、铜镜、五铢钱等。墓主是谁有待专家论证,汉墓也可说明蓝山的历史久远。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