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祠堂是“记得起乡愁的”精神圣地
  • 枝繁千尺根培深,帅行万里母忧心

    参天玉树映红日,擎世王师安乾坤

    烽火家书入宗祠,纵横四海盼归时

    谒拜先祖谟情怀,聚焦姓氏青兰彭




         微信图片_20180312230617.jpg


         巍巍梅龙山下,青山绿水间,青兰彭氏先祖凤友公、先之公、兰生公、帝佐公等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率先率族众在此始建青兰彭氏宗祠,并于清道光二年(1822)进行重修。从始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流淌,宏伟宗祠已不复存在,原址基础上已经兴建中心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盛世修史,宗祠复兴也应运而生。习主席说过,“记得住乡愁”,修祠就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归,对民族根的保护。今天,青兰彭氏的孝子贤孙,克己复礼,为复兴宗祠拼搏不已。


         提起祠堂,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一个烧香祭祖的地方,实际上祠堂文化源远流长。除了祭祀祖先,祠堂往往还承载着教育、慈善、调解乡里矛盾等职能,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例如青兰彭氏的家训里就集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学守职、尊祖敬宗、孝敬父母、夫妻和顺、兄友弟恭、和睦邻里、禁赌戒盗、廉政爱民”,对传统教育,社会风尚产生了积极意义。可以说,宗祠是彭氏族人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连接彭氏子孙的纽带。另外,从建筑层面看,遍布全国的无数座祠堂不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云阳彭氏宗祠、上杭李氏大宗祠等。点缀装饰客家祠堂的匾联、字画及雕刻、铁艺、嵌瓷等古建筑装饰工艺,很多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国有句古话叫落叶归根,许多漂泊在外游子,到了一定年纪,总会产生寻根的归属感。祠堂恰好给家族成员提供一个认祖归宗、延续血浓于水情感的场合。对于海内外彭家人群体,祠堂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更为深远,是全球数千万彭家人“记得住乡愁”最重要的精神圣地,在全球社会文化体系中,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祠堂文化再一次兴起,一大批名祠、古祠获得整修重修,众多新建祠堂争相辉映,在湖南,几乎每个村庄都是如此。目前,各地以祠堂为载体的各类祭祀、民俗、联谊活动终年不息,参与踊跃,许多活动都是以感恩祖先、团结乡里、追求先进的正能量内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乡村振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一些祠堂还挖掘整理当地的英烈劳模、先进人物、精英专家的故事,把他们身上所代表的精神提炼出来,陈列在祠堂里面,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陈列与彰显。此外,祠堂相关的族谱修订,家族史的编修,家族故事的整理,也蕴含非常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活动,对当地群众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基层社会文明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2018年农历正月初三日(2月18日),在湖南省双峰县湘润天下大酒店成功举行了青兰彭氏传统文化座谈会,三百余族亲参加了青兰彭氏6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盛会。族亲欢聚一堂,述祖念宗,畅谈宗族文化,为家族事业献计献策,共叙族情。

       有人说,祠堂在,根就在。根在,亲情就在。这话真切。




    欢迎投稿:15596135@qq.com

    理事长:彭以文 13787004388

    副理事长:彭永庚 13707383377

    副理事长:彭槐梅 13574504708

    对外联络:彭歆朝 13570287598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