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宗禹所长等创立了一个划时代的医学模式 · 《信息医学》
  • 关于《信息医学》的探索

               彭宗禹     彭睿

     

    这是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

    它以系统科学做理论基础。

    它强调的是人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遵循反立法则而有序。并指出反立法则的本源在于DNA的碱基对互补和DNA双链的反向互补,创立了有序内源说。

    它既强调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强调把机体的内外环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的核心内容是,注重人的整体系统,及其网络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从中寻找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措施。

    它运用“体内信息运动可被体外调控”技术,做为技术基础。并藉此创立了《信息可控》学说。

    其治疗理念的创新是,着眼于信息的调控和着眼于生命科学金原则的体现。

    其治疗机理的突出特征是:引发系统的自组织调序机能,对人体实现的是《整体调序》。同时指出人的自组织功能是开放的,人不存在封闭的自组织。

    其临床特色是:可以实现多种病症同步治疗,对人实现的是全面康复。

     

    《信息医学》的深入探索与广泛应用,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可能会使人类医学产生划时代的变革!

     

    一、人类医学模式的发展

          人类 的发展,将可能形成三个里程碑;一、经验医学,二、实验医学,三、整体(系统)医学;这其中神灵主义医学、自然哲学医学、机械论医学都属于经验医学范畴;由机械论医学发展到生物医学,乃至现代兴起的循证医学,都属于实验医学范畴;只有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病因上和治疗上迈出了生物医学圈子,开始注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这样,把人放在一定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中去考虑人的疾病与健康。可以说朝整体(系统)医学模式迈进了一步。但真正的系统论整体观不仅要把人放在心理与社会环境系统中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既要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也要把人的内外环境看成是一个完整系统,两个系统缺一不可,这才是真正的整体(系统)模式。从方法论角度,曾出现过古代的整体论,近代的还原论,现代的系统论,形成了从整体论到还原论,再到系统论的历史发展链条。

          古代整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对人体内部深化认识。这种整体论有其合理的内核,但存在着粗糙、模糊、肤浅的缺点。

          近代还原论是16世纪以来在欧洲逐渐发展起来的,到19世纪末叶,欧洲一位著名的药理学家,提出了“受体阻断”学说以后,以还原论为基础理论的西方医学便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可否定,以近代还原论为基础产生的受体阻断学说,在二十世纪,对人类医学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受体阻断学说的指导下,全世界产生了大量的西药,这些西药对人类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无疑也起了重大的作用;由于还原论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医学的还原研究也不断深入,对人的生理病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形成了还原性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研究成果,也成功解释和说明了疾病的病理、病因、病机,形成了现代化的医疗体系;近些年来国内外日益兴起的循证医学无疑会使人类医学发展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医学的发展与促进,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但循证医学并没有完全脱离还原论的“雾霾”,尽管对它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是系统的,但原始数据的产生多来源于还原论指导下的生物医学数据。因而使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局限。

          还原论暴露出来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其中理论缺陷有两个方面:(一)把一个完整的人体肢解开来看人的生理、病理表现是不科学的,人体从来就没有孤立的生理和病理表现。(二)忽略了体内外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使人们的思维走向了片面。其临床治疗缺陷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毒副作用明显。病人不得不冒着风险服药治病;有的病人疾病的恶化,甚至死亡,不是死亡于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亡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肿瘤的临床治疗,有些肿瘤病人不是死亡于肿瘤,而是死亡于放、化疗,或是由于化疗的毒副作用,严重破坏了人的免疫能力,一但停止化疗,反而使肿瘤生长得更快。也有的病人由于药物导致肝肾衰竭而导致死亡。(二)顾此失彼现象,治疗了这种疾病,却增加了另外一种疾病。如有的肾移植病人,肾移植后,不得不连续使用抗排异药,而长期使用抗排异药,同样是由于破坏了机体的免疫能力,而容易产生了肿瘤,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此外抗结核药物导致精神病,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糖尿病,也是屡见不鲜的。

          现代系统论是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系统科学。其创始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由一般系统论发展为系统科学。系统科学强调了生命的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相互作用原则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原则。在系统科学日臻完善的过程中,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信息论由美国“申农”创立。揭示了信息是物资和能量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逐渐由狭义的信息论发展为广义信息论,形成一门信息科学。

          控制论由美国“维纳”创立。研究了模拟生物行为的控制原理,提出了控制、反馈、负反馈等原理。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创立的,他阐明了耗散导致有序的有序化机制。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系统自组织是其核心概念,揭示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并保持稳定的机制和规律,提出“协同导致有序的原理”。

          超循环理论由德国化学家“艾根”创立,他从生物学领域来研究生命在细胞形态之前的分子进化阶段的自组织机制,发现这种自组织过程是一个循环反应网络,揭示了“超循环导致有序”的规律。

          反立法则理论认为:自组织、相互作用、耗散、协同、超循环都是机体导致有序的作用方式,都不是导致机体有序化的终极原因,其根本的机制在于机体“遵循反立法则而有序”,或称因反立法则而有序、因相反而立而有序,形成机体遵循反立法则的根源在于碱基对的互补,及DNA双链的互补。

          反立法则是大自然的一个最根本的法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及其一切生物的最可贵的“礼物”,自然界的生物因反立法则而存在。人类也如此,这是因为“矛盾的法则即相反而立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

          由此而产生的信息医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揭示了信息的可控性,机体内部的信息与信息运动可被体外调控,这个信息运动遵循反立法则,同时具有可调特性,因而出现了信息调控技术,并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成功,使系统科学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信息医学。

          信息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则、治法都不同于其他的医学模式。它的着眼点不是细胞组织的局部病变,而是着眼于机体内部及其内外环境的网络及网络信息间的相互作用,信息医学治疗疾病不是着眼于某一局部病灶的消炎、抗病毒、化疗、控制,而是着眼于对机体自组织机能的引发,使机体自发地走向有序,这里科学准确地找到引发点(即序参量)是关键。

          信息医学的临床特征是整体效应,全面康复。它可以使人的多种疾病同步康复,既治标也治本,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医学模式。

    二、信息医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的问世极大的推动了人类医学的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科学,国内对系统科学的深入研究与科学验证,应首推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祝世讷教授。他是当代深入完善和科学论证系统科学的第一人,系统科学仍在不断的完善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医学”,信息医学是系统科学日益发展和深化的产物。

         1、质、能、息一体化有望使系统科学发展完善为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下进行的,实际上都是机体内细胞对细胞外信息的传导、并在胞内产生生物学效应,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导和调控过程。

          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不外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有秩序的序变运动,产生了人的生命现象,这当中信息是起主导作用的,信息可以调控物质、能量的代谢,遵循相反而立的自然法则,进行有序的运动,维持着生命的正常存在。可以说物质、能量、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瞬息万变的变化,但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三者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要通过生命网络对物质、能量及其代谢进行调控。人有三种生命网络,一是分子基因网络,决定着人体系统的发育、生长和各种功能。二是细胞代谢网络,它完成人体生命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利用、排泄等新陈代谢过程。三是细胞信息传递网络,它是通过信息分子调节代谢、生长、繁殖和对刺激进行应答,起着细胞间通讯和信息交流的作用。三种网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执行生命活动的机能。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信息,注重人的生命网络以及生命网络间的相互作用,是信息医学的核心内容。

    自从系统论问世以来,人们都在关注一个核心问题:生命过程中的有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申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艾根的超循环理论,事实上都在围绕着这个人们关心的核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事实上,上述不同的角度的探索同出于一源:均因反立法则而有序。生命因反立法则而有序,自组织、协同、相互作用、超循环只是生命走向有序的表现形式,其根源皆因生命遵循反立法则而运动。系统论及其日益完善起来的系统科学可以在相反而立的自然法则下统一起来,形成系统科学体系;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是信息医学的理论基础。

           2、反立法则是自然界的最根本法则

           所谓反立法则即是相反而立的法则,是自然界的一个最根本的法则。整个大自然,到处充满着对立和竞争,然而对立和竞争的各方又是互补和统一的,例如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周围的电子带负电荷,一正一负,保持拮抗双方的对立统一;在生命现象也是如此,从分子到细胞、从细胞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可以说生命在不同层次上处处遵循相反而立的法则,例如有兴奋就有抑制、有收缩就有舒张、有同化就有异化、有反馈就有负反馈,此外循环系统中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细胞内的ATP与ADP互相转化;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免疫中的抗原与抗体,病理学中的损伤与代偿,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膜电位的去极化与超极化,细胞信号转导中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中枢神经递质中的5-HT与DA、GA BA与DA均存在着拮抗双方的对立统一。此外,在系统水平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也处处遵循着反立法则。例如,甲状腺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甲状腺激素释放,而副交感神经则起抑制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支配血管的交感未稍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而前列腺素(PGE2和PGI2)则能抑制交感神经释放NE;而交感未稍释放NE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之收缩,但这一作用又必须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存在,否则NE的缩血管将不能很好地发挥。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副交感神经可增强免疫功能,而交感神经则主要起抑制作用;在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中,ACTH、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均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而TRH、TSH、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则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在人体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中,处处存在这种相反而立的现象,拮抗对立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生命遵循这种原则,通过自组织、协同作用,保持生命活动的有序状态,维持着生命正常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命遵循反立法则而有序。

           反立法则更深层次的根源可能在于DNA大分子上碱基对互补,以及DNA双链的反向互补。如腺嘌呤(A)一定与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当中每种碱基分别与另一种碱基的化学性质完全互补,嘌呤是双环,嘧啶是单环。而腺嘌呤的摩尔数与胸腺嘧啶是相等的,鸟嘌呤的含量一定与胞嘧啶相等;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称为互补链,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链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5'—3',另一条3’—5’,两条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6]。这种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决定了细胞核中的DNA分子的特定结构与编码,以反程序性的表达生命的指令,决定人体系统的发育、生长和各种功能,也决定着生命过程中处处存在相反而立的现象。生命在内外环境的制约下遵循反立法则而有序的根源可能就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讲,生命的负熵不是“吃”进去的,而是生物体本身固有的特性、生物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遵循反立法则而有序。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与环境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是由碱基对和DNA双链互补特性所决定的、生物体本身固有的遵循反立法则而有序的特性;物质与能量的内外交换是条件,不是根本,碱基对及DNA双链互补特性才是根本。

    以细胞信息传递网络为例,当静息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时,即膜电位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就会产生一次瞬息即逝的内正外负电位变化,产生动作电位。当电位变化到峰值时,Na+通道失活以至关闭,而K+通道继续开放,从而恢复到静息电位,之所以如此巧妙,同样是反立法则使然;反立法则贯穿于细胞信号转导的全过程,例如突触整合的过程就深刻的说明了这个道理:神经元将每个瞬间发生的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不断地进行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并加以精确的平衡,而不过于兴奋,也不过于抑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神经细胞一定要如此巧妙?其最基本的原理是体内的信息运动严格遵循反立法则,它总是在“反立法则”制约下出现一个对立双方的振荡通道。生命信息就在这个振荡通道之间往返振荡,而生命信息运动的规律是:使拮抗双方保持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消长;由于有反立法则的存在,信息运动一般不会超出振荡通道,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使信息运动在振荡通道中保持拮抗双方的相反而立。在中枢神经细胞内,每一个微小的功能单位,似乎都存在着一个阴阳相反而立的世界,大大小小的阴阳世界,不仅要相互作用,而且要接受整体的统一调节,正是这些阴阳相反而立的世界,决定了中枢神经细胞在自组织过程中自发地走向有序,从而遵循反立法则,保持动态平衡。

           相反而立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不仅适用于生物体,也适用于非生物体,相反而立的学术思想最早来源于“周易”,周易上的太极八卦图,揭示的也是这一自然法则。世界万物皆因反立法则而有序。

           3、通过开放的自组织而成序

           通常认为自组织系统是无需外界的特殊指令而自行结合、自行组织、自行创生、发展、消亡的系统。事实上封闭的自组织从来就不存在,这是因为人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巨系统。人的生理、病理改变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内外环境的制约、调制,只有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作用下,体内的信息与信息运动才能有序地进行。信息运动的有序,决定着物质、能量代谢的有序,这其中,自组织是机体走向有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自组织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反立法则这个根本法则;反之,没有适宜的内外环境作用,任何自组织都是无法正常进行,也就更谈不上是遵循反立法则了。因而,反立法则理论认为:生命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遵循反立法则,通过自组织而有序。

          自组织是指系统的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发展过程。自组织产生的基础是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信息调控运动,调节控制着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质、能、息三者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而信息调控运动的规律又遵循反立法则,即生命的信息在矛盾双方的振荡通道之间往返振荡,从而使拮抗双方保持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消长,在信息振荡中保持拮抗双方的相反而立。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自组织,因而自组织是机体保持有序的一种动态的重要方式,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自组织系统,这是决定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自组织产生的根源是反立法则。这样,自组织自我调节,自发走向有序、自稳态,一切生命的这种奇妙现象都可以在反立法则中找到根源,这个根源还可以追溯到碱基对互补和DNA双链的互补。自组织源于机体内部同时受制于机体的内外环境。

           生命在自组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体现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自组织过程中的运动形式。无论是在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或是在细胞水平的相互作用,或是在组织、器官水平的相互作用,甚至在系统水平的相互作用,不仅普遍存在,并且不是杂乱无章,相反是井然有序。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才能保持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

          例如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在脑内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决定着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在系统水平上,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在功能上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相互作用的途径是生命网络,人的生命网络都是信息网络,生命在信息网络中进行中复杂的、微妙的,然而又是有序的信息运动,如此复杂的非线性的网络信息运动,之所以高度有序,皆因遵循一个共同的法则─反立法则。在神经环路中,无论是简单的三突触结构还是复杂的神经环路,都存在着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反馈与负反馈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从而通过整合达到兴奋与抑制的动态平衡。生命信息,通过生命网络产生相互作用,遵循反立法则,经自组织而使生命有序

            生命通过开放的自组织而成序,为信息医学治疗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4、生命的序变规律

            生命遵循反立法则,经自组织而有序、在这个过程中、要发生序变、序变是有规律的称为生物变规律。认识序变规律,掌握序变规律,运用序变规律,正确的找到序参量,引发自组织调序机能,从而达到治 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无疑对丰富和完善信息医学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序变律揭示的是任何生物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其内部的动态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分为快序变、慢序变和突变,序变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因素,序变决定着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过程,也决定着生命的稳定状态[7],通过体外给人体一定的能量和信息,可以触发人体的自组织调序机能,使机体的有序化程度增强,可以通过序变规律找到决定机体有序化程度曾强的序参量,这就为“信息医学”治疗疾病找到了切入点,因而,深入研究人体各种网络的信息序变规律,不但可以从系统科学角度丰富和深化“信息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法、治则,而且可以创立一整套具有信息医学独特特征诊断、治法、治则,这种诊断、治法、治则将明显区别于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从而可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信息医学模式。

           5、体内信息的可调特性

           生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体内信息网络,网络之间的信息,要发生复杂而有序的相互作用,并经自组织而呈现有序。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信息要产生有序的信息运动,值得关注的是这个信息运动是可调的;调节的结果使脑功能呈现有序化,从而提示我们:人脑内的信息和信息运动可被体外调控。可以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变病理信息为生理信息;信息的体外可控,为以非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信息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曾用调序疗法做为体外调控工具,用脑超慢振荡(ET)检测技术为实验工具,进行了严格的实验研究。结果看到,无论即刻的前后对照或是远期的前后对照,这种体外信息调控技术均可使人的脑电θ慢波节律调节变化为α波节律,并且调节以后,往往出现一个突出的α波主峰值[8]。这时人脑的有序化程度最高,由于脑电是突触后电位的综合,因而脑电节律的改变,反映的是突触后电位的变化,而突触后电位的变化与细胞信号转导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枢神经递质的活动水平也是双向调节变化。从而看到中枢神经细胞的信号转导可被体外调控。这是一个重要发现,意味着人的脑功能可以通过体外调节,这为信息医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我们用相同的方法又用超声脑血流定量仪,脑血流图仪,进行了重复实验研究,结果再次看到体内的信息可被体外调控。

           体内信息可控的发现为发明和完善信息可控技术创造了条件,也为信息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当前,信息医学已经具备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在质、能、息一体化的框架下,发展成了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同时用反立法则将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信息论、控制论、超循环理论统一在系统科学的框架下,发展成为系统科学体系,并且又补充完善了信息可控、开放自组织、生物序变律、反立法则等创新的理论,并指出了反立法则的本源在基因互补和DNA双链互补,提出了“生命因反立法则而有序”的学说,同时创立了《信息可控学说》,成为产生信息医学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信息医学的技术基础

           信息医学是通过体外技术对体内的信息与信息运动起到调控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信息医学从治法角度讲,应是以体外信息调控技术为主,这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技术。因此,信息医学的技术基础以非药物治疗技术为主。

          调序疗法就是一种体外信息调控技术。它的技术特征是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手段,在体外对体内的信息与信息运动起到调控作用,调序疗法公开问世20年中,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很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例如,脑内的脑波节律,主要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脑血流速度、脑供血量、免疫球蛋IGg等都是体内的信息,基础实验证明,调序疗法通过体外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改变这些信息与信息运动。从临床研究角度讲,调序疗法所治疗的病症,往往涉及到许多递质能系统,但却可以同步得到有效治疗。以治疗精神分裂症为例,20年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经调序疗法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做到从思维到情感、从意识到行为、从睡眠到认知、乃至眼神和面部表情,可以恢复到一如常人,这里,思维、情感、意识、行为、睡眠、认知这些脑功能在脑内涉及到若干递质能系统,这些病症的同步康复,表明调序疗法这种体外信息调控技术,可以同步作用于上述多种递质能系统。在临床上可以使病人得到“全面康复”,这是信息医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从治疗机理分析,调序疗法所发挥的显然是一种“整体调序”作用,这就从根本上变革了常规药物治疗的“受体阻断”机理,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从“受体阻断”到“整体调序”这是一个重大变革[9]!这一变革不但避免了所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同时,当调序疗法与药物合并应用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许多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同样是“整体调序”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由于药物进入脑内在进行“受体阻断”时没有靶向性造成的,也就是该阻断的它阻断了,不该阻断的它也阻断了;以多巴胺能系统为例,药物阻断了中脑边缘系统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它同时阻断了黑质纹状体,于是就出现了椎体外系的毒副作用。

          显然,“整体调序”是一种更先进的治疗机理,它是当前任何药物治疗都做不到的;然而,调序疗法却大量地做到了。

           这告诉我们,信息医学的技术基础是一种更先进的技术基础,由于这项技术的成功,诞生了《信息可控学说》。

          《受体阻断》创始于19世纪末叶,该学说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催生了大量的西药,包括抗精生病药物出现;但这些药物的缺陷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就是药物的副作用,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一些西药,往往具有明显的或者称严重的副作用,导致有些患者不得不冒着风险吃药,甚至就是因为吃药导致了肝、肾功能失常,从而丧失了生命。表明“受体阻断”原理是有局限性的、是落后的。

          《受体阻断》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影响细胞信号的转导,而《信息调控》的基本目的也是为了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用《受体阻断》技术影响的结果,使部分细胞信号转导呈现紊乱,出现副作用,而《信息调控》技术使细胞信号转导由无序到有序、不但不产生副作用,还可以把因用药而产生的一些副作用降下来,无疑,这种《信息调控》技术是一种更先进的治疗技术。《信息调控 》技术的广泛使用,将使这种技术成为信息医学的技术基础。信息调控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成功,也证实了《信息可控》学说的科学性,《信息可控》学说的问世,可能会成为“受体阻断”学说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学说,它将可能会极大的影响21世纪人类医学的发展。

           调序疗法绝不是信息医学唯一的治疗技术,一切可以通过体外调控,影响和调节体内信息与信息运动的技术,都可以成为信息医学的体外调控技术。

           信息调控技术的作用点,应该是能触动体内信息与信息运动的序参量,体内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系统,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又有为数繁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间要发生相互作用,但必定会有决定这些子系统自发地进行有序运动,以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相互作用的关键序参量,找到这些关键序参量,是丰富和发展信息医学,完善信息医学技术的重要任务。只要科学地找到这些序参量,就能使体外信息调控技术触动其一而牵动整个网络系统、实现对体内的整体调序和全面康复。

           所以《信息医学》的技术应具备如下几条特征:

    1、以非药物为主

    2、能在体外调节体内的信息与信息运动

    3、能准确地作用于序参量、对机体起到的是触动、引发作用,能够引发自组织调序机能。

    4、能对机体实现整体调序和全面康复

    5、能实现多种病症同步康复

    6、无副作用

           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信息医学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催生了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卫生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影像信息学、医学生物统计学、系统生理学、系统生物学、生物控制论等生命与医学学科的发展,催生了医学成像,基于内容的医学图像检索、数据建模与仿真、参数成像技术、数据配准与融合、数据的可视化与显示、以及当前临床普遍应用ET、PET、fMRI、癌症分子成像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10],为逐渐完善信息医学中网络序参量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例如运用fMRI“扩散加权像”可以示踪神经通路,从而可以运用这一成像技术,进行《信息调控》技术作用于人的大脑,进行应用前后的随机对照研究,从而可以探讨神经网络信息接受体外调控以后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从中找到神经通路的变化规律,这对深化认识我们的大脑意义将十分重大。如果进一步进行《信息调控》技术对“化学位移成像”变化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体外信息对脑内物质、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规律,进而可以认识脑的系统整合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体内信息接收体外调控以后的变化规律,这对丰富和完善信息医学,对深入《信息医学》的研究都是重要的技术基础。

    《信息医学》技术以非药物为主,但不局限于非药物技术。例如,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古老的信息医学,它的辨证施治本身就是针对信息而施治的,它的五行生克制化,也奇妙地遵循反立法则!它的整体观是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它的阴阳学说是反立法则的经典体现,这些都与信息医学很吻合,不同的是它的干预技术既有体外技术(例如针灸)又有体内药物。

           中医学是否可以成为信息医学的一部分,或经发展变革的古中医学发展成为现代信息医学,如何通过改造,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更符合现代信息医学的特征,使中医中药也成为现代信息医学的技术基础,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四、信息医学的治疗理念、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治疗技术、系统诊断。

    1、治疗理念:

           着眼于体内网络系统的信息运动的调控和着眼于生命金原则的体现,是信息医学的全新的治疗理念;它从根本上变革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陈旧的治病理念,甩掉了单纯着眼于局部生理、生化和局部病理、病症的治疗理念;这一治疗理念的变革,将从根本上变革当前的传统的医疗模式,使人类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里所谓生命的金原则:指的是系统论中强调的,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相互作用原则、有序性原则,我们称之为生命科学金原则。信息医学着眼于这个金原则的体现,是治疗理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2、治疗原则

            信息医学的治疗原则强调系统、强调整体,“整体调序”是它的代表性治则。

            这一治疗原则是信息医学的一个突出特色。它要求信息调控技术必须着眼于整体的调节而不是局部的控制,如何实现对整体的调序,准确地找到序参量和在技术实现对序参量的有效调节是关键。

            这一治疗原则决定了,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触动整体系统、使整体系统内的相关病症同步得到迎刃而解,可以使多种疾病同步得到康复。

            这一治疗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对疾病的治疗法则,不仅使人类医学进入无副作用治疗时代,而且进入了全面康复时代。

    3、治疗方法与治疗技术

           《信息调控》技术是信息医学最基本的治疗技术,在治疗方法上,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它的主要技术特征是:通过体外的信息调控来调节对体内信息与信息运动,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信息医学的诊断:

            在信息医学尚未建立起独立的诊断标准之前,可以暂先沿用传统的诊断标准,但不同的是不采用传统的治法、治则,而是寻找该病的网络系统的序参量,进行体外调节。以精神分裂症为例,仍可沿用ICD-10或CCMD-Ⅲ诊断标准,但在实施治法治则时,不是着眼于突触后膜受体的阻断,而是着眼于各递质能系统组成的,人的大脑的完整系统的序参量—膜电位的调控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随着信息医学的发展,信息医学要建立完整的、独立的诊断系统和诊断标准,称为系统诊断,这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渐认清各种疾病表现在网络系统的正常和异常、有序和无序的变化规律,才能逐渐完善信息医学的系统诊断标准。系统医学的诊断标准,必定是一个系统的诊断标准,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丰富和完善这种系统诊断标准奠定了基础,这个过程中生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对推动《信息医学》系统诊断标准的诞生与完美,无疑是一个重要措施。

    五、信息医学的临床应用

          变局部恢复为整体康复。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所谓“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有规律的过程。体内有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在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特征[11]。

    从这个角度讲,信息医学适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包括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以及心、脑、肝、肺、肾的功能不全等病症。

           所不同的是:有些疾病可以单独应用《信息调控》技术进行治疗,不用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即可以实现“整体调序”和“全面康复”。体现《信息医学》的优势与特征。

           有些疾病则需要《信息调控》技术与《现代医学药物治疗》技术相结合;在还原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虽然有很多缺陷,但它毕竟是人类智慧在医学领域的结晶,有许多方法与技术是可贵的,不可完全扬弃。如果在临床应用中,实行两类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则可以产生如下优势:

           1、使机体整体有序化,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恢复,《信息调控》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整体系统的有序化,从而增强了机体的自组织能力。因为全身是一个整体,整体的健康对局部的恢复无疑十分有益,加上局部控制,如消炎,抗病毒等,这会很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恢复。

          2、增效减毒作用,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存在许多毒副作用,由于《信息调控》技术,使机体恢复整体的有序化,因而能降低许多药物的副作用,这已经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明,二者结合起来,既能提高疗效,又降低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害,二者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实现增效减毒。

          3、变有副作用治疗为少副作用或无副作用治疗。

          4、变局部恢复为整体康复。

           以治疗精神分裂症为例,我们曾进行过《非药物整体调序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疗效、副作用及其性能特征》的临床研究[12]、该项研究对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看到:

    1、调序仪可以调节人的脑波节律,通过频移变θ波主导为α波主导。

    2、在脑波节律的涨落竞争中,呈现一个最大α波主峰值,此时,脑的有序度最高。

    由于脑电节律是突触后电位的综合,因而上述变化反应的是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由无序到有序的变化。

    3、上述变化是全脑的,提示:这种信息调控技术在脑内发挥的是一种“整体调序”作用。

    4、对主要中枢神经递质的活动呈双向性调节变化,再次证明了“信息调控”技术,使中枢神经细胞呈有序化转导。

    5、“信息调控”技术可以使脑电α波的频率结构熵下降,是中枢神经细胞信号有序转导和同步化、协同化、有序化程度增强的表现。

    6、“信息调控”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发挥治疗作用并不依赖药物、疗效优越于药物治疗。

    7、“信息调控”技术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思维到情感、从意识到行为、从睡眠到认知,乃至眼神和面部表情恢复到一如常人,是一种全面康复。

    8、当药物与“信息调控”治疗技术合并应用时,该项技术具有增效减毒作用,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以降低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9、“信息调控”技术可以改善和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10、“信息调控”技术可以同步改善人的睡眠障碍。

    同一项技术,能够同步兼有以上10项特征,是当前任何抗精神病药物做不到的,充分显示了《信息医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信息医学》逐渐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实行《信息调控》技术与《传统药物治疗》技术相结合,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科学探索价值。

            此外,《信息调控》技术对治疗脑瘫弱智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样获得了成功。经实验研究证实:该项技术有开发大脑潜在能力、增强脑功能的作用,尤其对提高脑瘫弱智儿童的智力有显著的疗效,包括提高他们的理解记忆能力、适应行为能力、认知功能、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还能使脑瘫弱智儿童情绪稳定。该项技术同时对语言功能障碍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同样有显著疗效。此外,还可以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上述功能在脑内同样涉及到多种递质能系统,从中我们看到,信息调控技术治疗脑瘫弱智儿童同样具备“整体调序”和“全面康复”的特征。再次体现了信息医学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除此之外,《信息调控》技术治疗失眠同样获得了成功。其中包括入睡困难、早醒、以及整夜噩梦纷扰、似睡非睡;实践证明,用《信息调控》技术治疗失眠,显著地优越于一般安定类的安眠药物,众所周知,安眠药对人起到的是一种暂时性的抑制作用,往往第二天起床后头脑昏昏沉沉,久用会记忆力下降,然而《信息调控》技术则相反,用后不但会睡的香、睡的深而且第二天起床后,会感到头脑清晰,久用会显著地提高记忆能力等认知功能。

            再次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了《信息医学》治疗疾病的强大生命力。

            此外,《信息调控》技术在治疗血管性头痛、颈椎炎、闭经同样获得了成功,在少数甲状腺肿瘤患者身上也看到了成功,只是病例尚少,有待通过大样本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在观察《信息调控》技术治疗肿瘤的病例中,看到三个突触的特征:一是肿瘤可以明显缩小或消失,提高完全缓解率;二是明显降低了化疗的毒副作用;三是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这三个特征再次充分体现了《信息医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观察病例尚少,有待于经严格设计的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信息调控》技术已公开问世20年,我们完整地至少保留一万多份成功病例。并对早年治愈的患者进行过跟踪随访,绝大多数未见复发,说明疗效巩固、充分证明了《信息医学》技术是成功的,信息医学的理论是科学的。

           信息调控技术正在不断地扩大临床应用,展望未来《信息医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代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

    六、《信息医学》的展望

           《信息医学》做为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他必将会对整个人类医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使人类医学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新阶段。

            这个医学新阶段将以系统科学体系为理论指导,使人类医学从基础理论到治疗理念,从治疗法则到治疗技术,都和当前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使人类医学进入整体(系统)医学模式阶段。

            这个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将使人类医学由有副作用治疗进入无副作用时代,将人的局部病灶康复进入整体全面康复时代,从而会从整体上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人类医学将由药物治疗为主体转变为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体,届时,各种更高效、更安全、更舒适的非药物治疗技术会相继问世,甚至使人可以在休息之中、在睡眠之中、在床上、在房间、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使病人得到治疗,恢复健康状态。

           一些疑难、复杂疾病,也会在《信息调控》技术的作用下得到攻克。如精神病、智力障碍、肿瘤、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病等;以往对精神病、智力障碍治疗的成功与突破已经证实了这一见解,今后尤其对肿瘤的攻克,极可能产生划时代的突破,使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疑难病症得到迎刃而解。恶性肿瘤的产生不仅涉及到复杂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往往存在一个精妙的生物网络,肿瘤的发生往往涉及细胞生长、分化等通路的基因群网络系统功能异常相关,因而肿瘤也可称为是一种启动了错误程序的分子网络病,对付这类分子网络病,《信息调控》技术无疑就很有优势,深入探索与研究有望在《信息调控》技术的作用下,展现一块新天地或出现大突破!

           《信息调控》技术在抗衰老领域同样存在着潜在的优势,抗衰老指具有抑制、延缓机体衰老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促进整体健康,使机体在遗传因素决定的寿限内保持较好的智力和体力。衰老是生物分子自然交联的过程,要高效地延缓衰老,必须从分子水平着手,研制能够延缓生物分子自然交联的技术,保持分子结构的稳定;《信息调控》技术,可以通过对分子基因网络的调控,以及从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角度,成为抗衰老的有效措施。这一技术也可能会通过增加细胞分裂次数或延缓细胞分裂周期或抑制端粒酶的分裂来延长人的寿命。

           当前,对《信息医学》的探索尚处于初期、粗浅阶段;本文只是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提出了《信息医学》的框架,做为抛砖引玉,《信息医学》的丰富、完善、成熟还需要做大量的、科学的、严谨的、系统的研究工作,这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工作。但我们确信,随着系统科学体系的发展而催生的《信息医学》是一种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它的发展和成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向,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力,是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一个崭新的、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21世纪。       

     2013.5.3于天津

                                         彭宗禹

                     

     参考文献

    【1】祝世讷.系统医学新视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

    【2】祝世讷.系统医学新视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27

    【3】刘景生.细胞信息与调控[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5

    【4】陈在春,沈贵荣.生命网络结构形式及其自组织特征[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1):67-70

    【5】彭宗禹等.非药物整体调序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疗效、安全性及性能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653-658

    【6】周爱儒等.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51

    【7】彭宗禹等.生物序变律[J].医学与哲学,1997,10(增):12-14

    【8】彭宗禹等.非药物整体调序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疗效、安全性及性能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653-658

    【9】彭宗禹等.走出精神病治疗困惑的探索[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6):

    【10】朱志良,姜慧研等译.生物医学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340

    【11】杨红梅,张振强.病理生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5-11

    【12】彭宗禹等.非药物整体调序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疗效、安全性及性能特征.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653-658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