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家于埠话彭氏:沂州为官定居 忠烈血洒沙场
  •                         彭家于埠话彭氏:沂州为官定居 忠烈血洒沙场

      

    W020130506638934942981.jpg

      彭氏宗祠主殿。


      彭家于埠社区位于河东区政府北约1公里处,属城乡结合部,总人口5000余人,盛产五金刀具。


      相传春秋时期彭姓人来此居住,建村于河边高地,以彭姓和地势命名为“彭家于埠”。“于埠”之名自此始,周围村庄多以姓氏冠之。


      彭家于埠西靠沂河,东、北、南三面都是肥沃的土地,适宜人居。彭永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袭父亲官职,改任沂州卫,遂以沂州为家,其乃临沂彭氏一世祖。因彭永生性不愿为官,官职由二弟彭忠承袭。河东彭氏系彭忠的后代。


      迄今,临沂地区彭家于埠、王家于埠(原东于埠,清顺治年间,改为王家于埠)、前十里铺、后十里铺、道里、白庄、彭家坡、大里庄等20余个村庄彭姓族人同属一脉,据考证,同属彭忠这系支脉,其中为彭家于埠居多。


      世袭武官,精忠报君


      《琅琊彭氏家谱》中记载,彭氏一世祖彭二,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时以战功授北平都指挥使,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与侄子朱允炆争夺帝位,工部侍郎张昺等人被杀。彭二闻讯后急忙跨上战马,召集千余兵马入瑞礼门,遇害。


      查阅《明史》(卷142)可知:“燕将张玉、朱能等帅勇士攻九门,克其八,独西直门不下。都指挥彭二跃马呼市中曰:‘燕王反,从我杀贼者赏!’集兵千余人,将攻燕府。会燕健士从府中出,格杀二,兵遂散,尽夺九门。”


      《明史》的记载与《琅琊彭氏家谱》所述内容吻合,印证了彭氏祖先原籍江西吉水县,明初政治动乱中,彭氏先祖拥护建文帝朱允炆后遭燕王诛杀。彭氏家族到了三世祖彭名綬才起复,做了太原左卫指挥佥事。


      66岁的彭氏二十四世彭宏春告诉记者,通过有记载的谱序可知,彭氏从四世祖至六世祖均葬于现兰山区苗庄所在地。当时,彭氏世袭为官,在沂州城内为官,墓地有专人看护。


      彭氏十一世祖彭文炳,字虎臣,号泰岩,世袭其父彭可大沂州卫指挥佥事旧职,后考中武举,官至沂州守备。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徐鸿儒起义,彭文炳领兵驻守在费县,立下了军功,提升为顺天抚标中军参将、管游击事,驻守遵化。


      《临沂县志》有载: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清兵进犯遵化,彭文炳随同巡抚王元雅,竭力守御七昼夜,斩杀敌人数百,结果因为有内奸与敌人勾结,城被攻陷。王元雅和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均于战斗中牺牲,彭文炳自刎而死。同日,全家死难者40余口。彭文炳的弟弟彭文烔、彭文炜,儿子彭遇飏、彭遇颫,及母亲颜氏、妻子韦氏均殉难。朝廷赠彭文炳中府都督,谥号武节;母亲、妻子都追赠忠烈一品夫人;建祠纪念;彭文炳祀为乡贤。


      此外,《琅琊彭氏家谱》对彭文炳遵化战死一事另有记载:“赐祭一坛造葬”,“赐一门忠烈”。


      彭宏春介绍说,崇祯赐的祠堂就建在今天的彭家于埠村北,一处庭院,三间祠堂。清光绪年间祠堂被向东迁了100余米,按原规格重建,占地1亩,这处祠堂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祠堂里悬挂着彭文炳的一幅穿便装的游乐图、一幅画像图,其子彭遇颽上金銮殿图,彭文炳的母亲颜氏画像图,彭文炳夫人韦氏画像图。”彭宏春介绍说,此外,祠堂内摆放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庭院里竖有叙述修建祠堂的青石碑、彭氏谱碑。后祠堂经历四次大修。


      据村民们介绍,彭文炳与其母、妻在遵化遇难后,尸骨不知去向。此后,彭家于埠彭氏后人便在村北建了一座空墓。1956年春,河东修建206国道时这处空墓被彭氏族长带人东迁了30米。“挖开坟墓,底下埋了两口棺材。”有当时在现场的村民介绍说,其中一口棺材刚开棺时,里面有一件色彩鲜亮的丝织男士衣服,没过一会,衣服风化失色,棺材里面还有一把长1米左右的青铜宝剑,一件青铜制护心镜,并没有见到尸骨。另外一口棺材打开后,里面同样是一件色彩鲜亮的丝织女士衣服,还有一件损坏的银质凤冠,同样没发现遗骨。


      根据村民们叙述,推断其为彭文炳与妻子韦氏的合葬墓,开棺前两口棺材保存得比较完整,由于时间久远,棺内随葬物品多有损坏。


      彭家于埠彭文炳墓葬所在地另有五座家族墓,其中一个为其母颜氏墓,亦为空墓。其余四个墓系其四个儿子的。农业学大寨时期,这六座墓均被就地移平。


      彭氏十二世祖彭遇颽,字君万。崇祯时庚辰科进士,授官为兵部主事、浙江巡按。


      甲申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明朝宗室在各地自立为王,起兵反抗。当时福王立于南京,仍让彭遇颽做浙江巡按。后来,南京被清兵攻陷,唐王又立于福建,授彭遇颽为中丞都御史,兼理漳州道。唐王起事失败以后,他仍然留在漳州,坚持了三年。


      至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明朝宗室鲁王又起兵于长垣,当时反清浪潮风起云涌,郡县纷纷响应,彭遇颽乘反清之风,接连攻取了27个县以此响应鲁王,当时清豫王在南都闻讯后,感叹道:“遇颽真是人杰!”桂王又在肇庆自立后,从遥远的广东授他为粤布政使。鲁王留他仍署漳州事。这时清兵向南进军,诸城大部分沦陷,只有彭遇颽镇守的漳浦等三城没有被攻下。顺治六年,桂王任命他为福建布政使,降清的吴三桂派遣使者去招抚他,彭遇颽大怒斩杀来使,以示决绝。这年十二月,清又派出招抚使臣到福建,明所设巡抚呈递投城书时,彭遇颽誓死不降,结果被清军拘捕,自杀而死。清政府追赠谥号文庄,葬于福建。康熙十一年,才由其孙彭梓将灵柩迁葬于沂州道里。


      沂州四大家族通婚


      查阅《临沂县志》、《沂蒙历史名人通鉴》、《琅琊彭氏家谱》、《杨氏家谱》等可知,彭氏在彭文炳时期和沂州城内各大家族都有通婚,门当户对,维系着大家族在沂州的权势富贵。


      彭文炳的大舅名叫颜习孔,字心桌,沂州人,崇祯丁丑年(1637年)的进士,任山西长治县令,办了不少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好事,明朝灭亡以后便隐居了起来。其弟颜则孔,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起义时,以参谋平定起义军立功,任归德府别驾。又以抗击李自成义军有功,任监军,起义军攻打归德,他带伤战斗,阵亡。全家都被杀死。上报朝廷以后,为其树碑立匾,进行褒奖。


      现在彭氏宗祠内保存的一块红石碑,“四野笳声万马横,挥戈誓与悍孤城。苍天无意留飞将,遍地何人呼救兵。霜鬓慈闱先就灭,冰操内子亦捐生。道旁坠尽人行路,谁向君王说姓名。”此诗乃颜则孔所作,诗中赞美彭文炳在遵化血战七昼夜遇难的事迹,同时诗人表达出无尽的悲痛、惋惜之情。


      杨肇基,明朝沂州城南城子村,即今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人,因世袭得官。杨氏后人杨开泰介绍说,杨肇基自幼习武,勇猛过人,13岁那年世袭怀远将军,深受朝廷重视,掌管沂州政治、军事和经济。杨肇基乃彭文炳的妹夫。


      天启二年(1622年),山东巨野人徐鸿儒组织白莲教聚众起义,连克峄县、滕县、郓城等地,兵围曲阜、兖州。官军无计可施,接连溃败。当时,山东监军徐从治深知杨肇基乃难得的将才,于是奏请朝廷,皇帝特封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挂印征叛。


      为了防止起义军攻占沂州,杨肇基派部下严守沂州四门,自己带领儿子、女婿等将领以及援军出城迎战,结果大获全胜,并驱兵一举收复了郯城、费县、平邑等地。徐鸿儒退守在邹县、兖州一带。


      同年彭文炳率兵驻守在费县,抗击徐鸿儒起义立下了军功。


      此外,彭文炳之妻韦氏,乃当时沂州韦祚兴之妹。韦祚兴字晏虹,号心耕,原籍是河北涞水县人,祖先本来是蒙古人。明成化年间,韦祚兴的祖先被选任沂州卫指挥同知,遂以沂州为家。到了韦祚兴的父亲韦儆弦,幼年继承了军职,后来考中进士,累官至中都留守司副留守。韦祚兴仍然承袭原职。明末都城陷落,山里盗寇到处兴起,韦祚兴率领乡兵护守城池,人民赖以安定。直到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才回归田园,颐养天年。


      韦祚兴虽然是武官出身,但是能作文赋诗绘画。在朱保村选建居舍,栽花种竹,与同辈们一起饮酒赋诗,悠闲自得,隐居于园林中达40余年,他的子孙大都也居住在朱保村。


      彭氏与颜氏、杨氏、韦氏通婚,且这几大家族都有军职,也皆为武官出仕,正可谓门当户对,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家族婚庆往来,都进一步巩固了各大家族的联系和利益。


      清末民国时期,临沂彭氏要说最有名的人当属彭兰琪,字玉华,沂州城东关人。家贫好读书,光绪甲午年(1894年)入县庠,次年肄业于琅琊书院,他独自研究经世有用之学。根据沂州风俗利弊,上书太守胡建枢,条陈矫正兴革意见,深为嘉纳。此后,他又上陈治安维持之道,并将山东省兴革举废诸务写成万言书呈报山东巡抚袁世凯。袁世凯看到后认为此人有才,命令胡建枢劝说彭兰琪到济南备用,彭兰琪并没有回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太守又催彭兰琪随行,后任直隶学校司编辑员。年余,彭兰琪受聘为直隶新城柴泉书院山长。后历任北洋师范教习,奉直八旗学堂监督等职。


      彭兰琪好研究哲理,常常夜以继日,乐此不疲。其哲学稍重唯心论。晚年退休后在济南大明湖畔租房子居住,专心著作。



    来源:琅琊网-沂蒙晚报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