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宣传修家谱是对还是错

  •                                                    关于我国目前修家谱现象的几点思考


          在网上查了查一些资料,对现代修家谱一事,网上有褒有贬,心里也拿不准。附上史学博士王大良先生的一篇论文,以存疑:关于我国目前修家谱现象的几点思考。

        家谱是与家和家族有关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的确立,社会上逐步克服了"左"的影响,一度被人讳言的家谱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民间各地也相继出现了编修家谱的热潮。对于这种影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家谱又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试图加以回答。

    一,正确认识家谱的价值和作用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家谱或其雏形的出现也颇为久远了,人们对其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也随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过去,因为对家谱十分珍视,在看法上与今天相比也要复杂得多。在古人看来,家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也就是说,家谱具有辨别血统、敦亲穆族的特殊作用,不由人们不重视。不仅如此,历史上各朝代也重视家谱,专门设立有掌谱官员,一些朝代还在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时查询家谱,社会上婚丧嫁娶更离不开家谱,以至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地步。同时,各家各姓也对保管家谱极为重视,并作出了相当严格的规定,其中不许外传、不得鼠侵油污等都是常见的条目,以致使其成为秘不示人的传家之宝,所以有"黄金可借,家谱不可借的说法。但尽管如此,我国在不同时期所修的家谱仍有不少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其中的一些还被图书馆、博物馆或档案馆、专门收藏机构等收藏起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所修的家谱,现在存世的还有不少,总数至少有数万种之多,但具体数字尚不见确切统计。
    谈到修撰于我国不同时期并保存下来的家谱,不少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家谱究竟有什么用处,值得人们这样珍视?总的来说,这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家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为研究相关姓氏和家族的迁徙繁衍情况提供线索。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得知有关姓氏或家族的源流、繁衍与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丰富的姓族文化,一部家谱也就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历史记录;
      其次,家谱还可以作为研究某些问题的资料。如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学、遗传学等,家谱都有其他文献不能代替的作用;
    再者,家谱还可以作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关于这点,主要是在家谱的族规家法中反映出来的。族规家法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比如上尊天地,下奉祖先,服礼教,谨祭祀,崇孝行,笃友爱,严教子,慎交游,勤耕作,俭持家,守名节,等等,其中既有维护传统礼制秩序的规定,也有规劝族人努力进取、尊老爱幼、睦邻友善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此外,家谱还可以起到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海外华人华侨过去梦想的寻根谒祖逐渐变为现实,掀起了寻根认祖热,并带动国内不少地方出现寻根热潮。由于寻根的依据许多都是家谱,从而使之具有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当然,关于家谱的价值和作用,所反映出来的并不都是正面的,所存在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其中如过去修谱时大多遵循隐恶扬善原则,往往对与自己家族有关人员的功绩无限喧染或夸大,而对缺点讳之莫深,或者一味地进行粉饰,误导舆论,人为的制造历史错误。如在清朝编修的一种家谱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其修谱原则是"凡是干谱例者,当削不书,违者许房长鸣祠处治,也就是要隐恶扬善,不让人们知道真相。所以,我们在利用传统家谱时,必须审慎地进行鉴别,而不应一味地相信、盲从。
      总之,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家谱作为反映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由于家谱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影响,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了事,在评价它时要从多方面着眼,对它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

    二,客观看待家谱中的血统问题

      如前所述,家谱具有记录家族历史、明世系、辨血统等作用,并以明世系、辨血统为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家谱中的血统问题呢?
      就一般情况而言,尽管家谱具有辨别血统的作用,但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如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对于这种旧谱散失的情况,宋代人曾有过很多令人信服的论断,如被誉为新式"苏欧体"家谱奠基人之一的苏洵就曾指出"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尤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忘而独存,则由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另一位奠基人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无不指出了当时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但情况也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由上可见,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而人们又有把自己与很早以前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习惯,于是伪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便成为经常使用的办法,从而使家谱所反映的血统次序并非都那么真实可靠。对此,钱大昕也指出家谱"支离附会,纷纭蹭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并无多少事实可信。当然,这种做法如果追根求源,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都要伪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与以前的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乐此不疲。如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其后,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国时,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继曹姓的,但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作为一国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说明他们自己实际上已经不知道血统所出了。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乎举不胜举。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称是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认为白公胜在被楚国杀害后,子孙逃亡秦国,世代为将,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个。白乙丙裔孙白起为秦国立过大功,受封为武安君,白氏从此兴盛。事实上,白居易的这些自述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白乙丙生活时代要早白公胜一百多年,不可能是他的后代。因此,后来曾有人针对家谱的这种妄相攀附而对其进行尖锐批评,并说它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我国古代许多家族拉名人作祖先,并把他们记录在家谱中,其做法实际上是十分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我国姓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发展过程中又经过离合演化,情况十分复杂。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历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尤其是一些大姓,来源更为复杂。如向称"圣人之姓"的孔姓,虽有自孔子以来连绵不断的世系可考,但如果认为天下所有的孔姓人都与孔子有关,或者只有这一单一的血统则不合事实。从有关记载上可以考知,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代。而在当时,卫国也有孔姓,源出姞姓;陈国有孔姓,源于妫姓;郑国有孔姓,出自姬姓。上述4支孔姓人后来都有子孙传世,但由于出自子姓的孔姓人因有孔子而地位最高,其余三支为了抬高自己,后来也都自称是孔子的后代,从而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血统。特别是清代时,全国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凡姓孔的人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使用共同的字辈作为辈序,使本与孔子无关的其他三支孔姓人的假冒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从此,要想区分哪些人与孔子有关,哪些人与孔子无关,就更加困难了。至于那些人口相对较小的姓氏,也未必都有完全纯正的血统。
      在不少民间编修的家谱上,还常常可以看到把自己与人类早期的一些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内容,确信自己是他的多少代孙,自己的血统100%纯正。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在前些年,一位专家曾作过一个推算,说假定一位姓张的男子与一位姓李的女子结婚,生下儿子后,在儿子身上只能有张姓血统的1/2。这位张姓男孩长大后与姓刘的女子结婚,所生的儿子身上只能有张姓血统的1/4。如此代代递降,到数千年后的张姓人身上,所谓的血统也只能是天文数字了。因此,历来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万代一系"、"某姓血统"等观念,其实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说,要想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找出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是100%纯正血统的姓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姓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等等,都不过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仅仅具有思想观念上的凝聚力,并不能认为历史上真的如此。
      当然,关于血统问题,有时还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你对他说他家祖传的家谱是假的,他不是某某名人的后代,不是他的多少代孙,他一定会难以接受,甚至会要跟你拼命。在另外一些人中,有时候尽管自己也感觉到有假,靠不住,但碍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承认。诸如此类的情况即使在港台海外地区也有所见,充分说明了血缘观念在我国民间的根深蒂固。

    三,不容忽视修家谱的消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修家谱现象,特别是在南方各地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加以看待呢?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修家谱现象,其实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不仅出现在许多偏远农村,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也有所见。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向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市,就在市民中一度出现过修家谱热。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历史久远、世居本地的广州人,有的是几百年前祖先从南雄珠矶巷南迁而来的外地人。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该报道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广州人本来就有修家谱的传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传统习惯长期以来受到限制,文革时期更视家谱为四旧,许多传世的家谱都被付诸一炬。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好过了,怀旧的情绪就不禁油然而生,也想让儿孙们了解自己的祖先和亲友的情况,这就不免会想到修家谱了。另外,我国传统的盛世修谱习惯也对这种风气的流行有所影响,因为目前毕竟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正如上述报道所言,近年来出现的修家谱现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出现的原因也较为复杂,更何况这种现象并不只有广州才有。不过,仅就其原因来看,如果归纳起来,大致也不外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首先,从内部情况看,像上述报道所说的"盛世修谱"的确不容忽视,我国毕竟有这一传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之后,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生活较为困难的广大群众变得富裕起来,开始有能力编修自己的家史族史,具备了盛世修谱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从历史上看,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我国曾出现过一次修谱的高潮,从这时下推60年,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或者说是修谱传统中60年一大修的时候,在当时出现新的修谱热不难理解。另外,还有一些来自基层的具体原因,比如一些人由于受宗族思想的影响,以为修家谱、续家谱、修祖坟等是祖训,体现了族人兴旺;或者一些人以维护家族成员利益为幌子,通过修谱来谋取个人私利,达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抱成一团、形成私人势力的目的;有些人想以修家谱这一旧时家族聚会的方式,给自己找靠山。再就是家族间攀比之风的拉动。一些家族认为,其他家族都修家谱,如果自己不搞,就会显得没有势力,会被人瞧不起。于是,你修我也修,你为修谱办酒席90桌,我就办100桌;你请出张三做后台,我就搬出李四来"压阵"。由此可见,我国近年出现的修家谱现象,仅从内部看就是较为复杂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除内部的原因外,我国修家谱现象的出现还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大门的打开,居住在港台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各地的华人华侨出于血浓于水的情结纷纷到故里或祖居地寻根,由于离家的时间太久,在确定亲疏关系时往往要借助于家谱,或者带来了自己保存的家谱,从而使家谱发挥了纽带性的作用。为了配合寻根或为寻根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修家谱现象的出现。
      对于我国目前不少地方出现的修家谱现象,尽管不容否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某些消极现象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从各地反映的事实看,已经发现有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修家谱结成违法乱纪、鱼肉乡里的恶势力团伙,还有一些党政干部通过血缘亲情搭桥与族人建立起关系网,每遇难办之事,或族中有人违法乱纪,他们往往会出面斡旋,加以开脱。据不久前的一份报道说,在前些年南方某地曾发生过一起借修家谱之机逼占别人耕地的事。当时是以一些退休干部、教师、职工为首,纠集族人,强迫该村一异姓村民让出百余年前埋葬过其祖先某进士的耕地,供其修复进士坟,扬言谁敢阻拦就打死谁,并让参加修谱的人各带一把锄头。幸好被发现及时,经当地乡党委、政府和县公安局出面干预,才使他们放弃修复进士坟的打算,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再者,修家谱的费用大都直接来自对群众的摊派,且收费较高,浪费较大,个别经办人甚至从中渔利,中饱私囊,把本来想团结族人的活动变成一场闹剧。如某姓在发动修谱时曾规定,每人交款10元修家谱,等这些钱收齐以后,几位经办人偷偷把其中的一些私分,因分赃不均而吵架,造成很坏影响。同时,在向各家各户收款时,一些农民本来拿不出钱,但由于担心遭到族人排挤,或者会因此不能入谱,只好卖鸡卖蛋、卖粮卖物,硬着头皮去添人头。另外,修家谱由于是牵涉面较广的事情,无法由少数几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往往会耽误工作、学习和生产。某地的一位副主任为了在家修谱,连上级部门通知他去开的重要会议都拒绝参加,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和很坏的影响。 

     

    由上可知,修家谱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并且越在偏远地区的农村越是如此。为了防止这一风气蔓延,一些人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包括各地政府和村级组织应旗帜鲜明地表明对修家谱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宣传修家谱的危害,教育公民相信党和政府,相信法律,遇到事情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宗族势力上,使人人皆知,自觉不参加;对于那些组织修家谱造成严重后果者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同时,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转变作风,多深入农村,为群众解决疾苦,为百姓撑腰作主,以实际行动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赢得群众的信任,从根本上消除群众对宗族力量的依附心理。当然,上述建议主要是针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的,所关注的重点也是由于修家谱而带来的农村宗族势力抬头问题,并不是说全国各地修家谱者都是如此,对它消极作用的认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总的来看,修家谱作为新形势下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应该是简单的否定或强行的禁止,而应该正确的加以引导。我们反对那些利用修谱之机大搞宗族活动甚至形成宗族势力,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也反对在所修的家谱中继续宣扬那些属于封建糟粕或迷信的东西。我们赞成把家谱修成新型的家史、族史,借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四、充分肯定家谱寻根的现实意义

      用家谱寻根,顾名思义,就是从家谱记载中寻找自己的祖根所在,包括出生地、祖籍、祖居地等。由于它们大多属于家谱中所记载的祖先脉络和遗迹,家谱也因此成了寻根时最直接、最可靠的参照。特别是对海外华人华侨来说,这种作用尤为重要,家谱对他们来说也尤为珍贵。因为自近现代以来,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尽管离乡背井、流寓海外、客籍他国,但随身带去的家谱无不被视作命根,被当作寻根觅祖、慎终追远、把自己与当地人区别开来的最可靠、最永久的依凭,或者成为敦睦友谊、团结互助、克服和排除外来侵害、在异域生存下去的强大支撑。而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原来长期关闭的国门被打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之情,通过各种途径与故乡亲属及有关部门联系,或索取祖居地资料,表达希望来寻根问祖的意愿。随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华人姓氏宗亲组织纷纷组团,或以其他方式前来寻根谒祖,并最终使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面对这种寻根活动,不难使人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思考。其实,寻根溯源,重视家谱与敬宗睦族,本是由人的天性所致,中华民族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而利用家谱寻根正是追宗觅祖的终南捷径。在悠悠岁月中生活的人们,对生命之源、家族之根、世系之链大都充满难解的情结,进而去探寻、思索其中的奥秘,寻找自己的初始和归宿。于是,人们只有去寻找自己的根,才会有了结心愿和找到归宿的满足感。因此,这种由海外华人华侨引发的寻根谒祖活动,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令人震撼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向心力或凝聚力,从表面上看虽是一种文化或血缘上的认同现象,但在实质上却是一种文化寻源活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其真正意义也在于增强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毕竟,寻根的参与者无论来自何地,无论现在有什么风俗习惯、讲何种语言,都还是炎黄子孙,血管里流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这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亲情、友情、乡情、族情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血缘传统,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而家谱作为我国的一种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寻根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今天,炎黄子孙已分布在世界上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总数也已超过5500万。他们中尽管有人已经改变了国籍,但每年都要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祖国大陆祭拜祖先,对血缘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一点也没有改变。特别是其寻根时往往以家谱为纽带,从而使家谱成为寻根谒祖的重要凭据。在这时,家谱所维系的不仅仅再是一个人,一个姓氏,一个家族,而是整个的中华民族。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